2020年06月05日 星期五
不要轻易试图“改变自然”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20多年以来,岷江上游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1997年的38%上升到2017年的43%;森林水源涵养能力预期可以由21.88亿吨提升至26.52亿吨;衡量旱涝灾害发生的重要指标洪枯比在岷江杂谷脑流域的监测数据由1982年的11.5下降到2006年的7.1,紫坪铺的洪枯比由1983年的10.3下降到了2016年的4.95。这足以说明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岷江上游的水源生态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看到成效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人为干扰对森林的影响。比如,1998年的特大洪水给人类过度采伐森林上了一堂自然警示课,大规模集中连片种植的人工纯林背后潜藏的外来物种入侵、病虫害暴发、生态系统健康问题越来越凸显,气候变化导致的全球增温、降水格局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等,也正加速影响着森林的更新和生态系统功能。

    当前,随着气候变暖、冰川消退和降雪减少,岷江流域面临基流补给减少的威胁,这将可能引发岷江流域的水生态安全问题。

    研究指出,在岷江上游地区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中,应首先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林植被,包括原始暗针叶林、天然灌丛、草地和高山草甸等;植被建设要以天然更新和自然生态恢复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为主,不应一味强调大规模营造人工造林,特别是人工针叶纯林。大面积的人工植被覆盖会加重区域生态用水从而降低流域产水量,减少下游可利用的水资源。

    对于岷江上游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工作,可在前期大面积栽植人工林的基础上,通过开林窗、带状疏伐等模拟自然干扰的方式,逐渐恢复以岷江云杉为建群种的原始林,以更好发挥森林涵养水源的服务功能,保障水资源和生态安全。这是自然委托我们科学向人类传达的“自然语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