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7日 星期五
从未遇见,却已是永别:从白鲟说起
□ 暮晖熠熠
上图:白鲟。图片来自otlibrary.com
下图:匙吻鲟。图片来自CBS DFW

    2020年初,一则消息登上热搜——“长江鱼王”白鲟“灭绝”了。

    白鲟(Psephurus gladius),我国特有的大型肉食性鱼类,处于长江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体长可达7米,是当之无愧的河中“巨怪”。它有着宝剑一般的长吻和一张大嘴,嘴里长着细小的牙齿。其会像鲨鱼一样将颌骨伸出,进行捕食。吻上长有梅花一样的陷器和罗伦氏壶腹,这是它们敏锐的感觉器官,可以感受水流以及周围生物发出的电信号。然而,由于栖息地碎片化、大坝对其洄游产卵路线的拦截,再加上环境恶化、水质污染、过度捕捞等因素,这位昔日的“长江鱼王”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白鲟属于匙吻鲟科(Polyodontidae)。匙吻鲟科仅存有白鲟和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两个物种。匙吻鲟也叫鸭嘴鱼,是一种原产自美国的大型滤食性鱼类。和白鲟不同,这种鲟除了小时候会吃点肉之外,长大之后就“喝水度日”了。它们会张大嘴。用鳃过滤水里的小生物,有淡水姥鲨的气质。而今,白鲟消失,匙吻鲟成了这个家族最后的一个“独苗”。匙吻鲟因为出肉率高、适应性强、没有细小的鱼刺,因而被人们广泛养殖并带到了太平洋的另一边。目前,匙吻鲟在我国已经有了归化种群。

    也许是因为这两种鱼长得相似,一些网站发布的文章把两者混淆了,在“追悼”白鲟的文章中用了匙吻鲟的照片。实际上,这两种鱼的区别还是挺大的。白鲟吻呈剑状,因此也叫剑吻白鲟;而匙吻鲟的吻,顾名思义像一把汤匙。还有一种鲟鱼——高首鲟(Acipenser transmontanus),因为其英文名字叫作white sturgeon,所以有时也会被错误翻译为“白鲟”。其实,sturgeon指的是鲟科(Acipenseridae)的物种。白鲟在英语中一般被叫作Chinese Paddlefish。

    我国的鲟类处境大都岌岌可危。知名度较高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鲜有人知的达氏鲟(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以及体型巨大的达乌尔鳇Huso dauricus(大鳇鱼),都是迫切需要保护的极度濒危物种。我国有一句鱼谚:“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了不像样”。其中的“腊子”指的就是我们的“活化石”中华鲟,而“象”指的则是白鲟。白鲟有这称号,是因为它有着像大象鼻子一样的长吻。“黄排”就不是一种鲟了,它是鲤形目吸口鲤科的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野生的胭脂鱼是我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我国唯一的吸口鲤科物种。胭脂鱼幼鱼常被作为宠物饲养。现在,胭脂鱼已经进行人工养殖,但野外种群处境堪忧。

    虽然,处境岌岌可危,但水生野生动物在大众的印象中似乎是没有“鱼权”的。鯮、红鳍方口鲃、异龙鲤、大鳞白鱼……很多人都还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它们便从我们的身边默默消失了。张爱玲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其中的鲥鱼(Tenualosa reevesii)已经因为洄游路线受阻而灭绝了。我们在市场上见到的所谓鲥鱼(或者“四鱼”“三黎鱼”),其实都是从美国引入养殖的美洲西鲱。

    不少物种因人们“贪吃”而灭绝了。这些可怜的家伙甚至都没有激起人们的保护意识。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它们也许只是美食而已。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白鳝”,算是我们熟悉的食用鱼了。它们在淡水中长大,然后回到大海产完卵后死亡。虽然,日本鳗鲡人工繁殖现已实现,但规模依然无法达到商业化水平。人们的口腹之欲只能靠捕捞鱼苗进行养殖来满足。波纹唇鱼(Cheilinus undulates),也就是俗称的苏眉鱼,体长可达2米以上,寿命可达30年,是最大而且寿命最长的隆头鱼目动物。但是因为过度捕捞,苏眉鱼已经成了濒危物种。然而,很少有人关心这种美丽的大鱼,甚至有人铤而走险,从外国走私。

    人类,还不反思了,要待何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