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0日 星期五
略谈知识体系的演进
□ 郑 念

    理性之光

    中国反邪教协会

    www.bohechashe.org

    人类社会在与大自然进行的斗争、适应、选择和不断进化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知识体系、认知方法和理解途径。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在探索自然、社会的过程中,思维的发展对于知识体系的形成和接近真实的反映,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科学思维的形成,才使人类的认识朝着揭示事物真相的方向发展,才导致科学知识体系的产生。尽管与人类社会的历史相比较,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认知方式和理解途径产生的历史很短,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却很快,与之相应的知识体系、认知方式和思维形式,已经成为探索未知、揭示真相和实现创新的主要路径,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主要力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从知识体系来看,人类社会通过长期的创造和积累,逐渐形成了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的知识体系。

    科学的知识体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以及由此产生和转化而来的技术知识、工程、方法和思想。其中的每一个方面都是一个知识系统,都是科学知识体系在不同领域的运用,都是构成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科学知识体系内容丰富、结构复杂、思想精深,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在探索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中所取得的最先进成果,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发达水平、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不同国家和地区发达的程度,发展的快慢,前途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些先进成果的理解、继承和运用,取决于对现有科技的掌握和创新,取决于未来科技新知识的创造、生产和使用。而要真正实现继承和创新,就要不断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让更多的人理解、支持科学事业,积极投入到科学探索的行列中,并不断取得新发现、新理论和新成果。

    所以,我们不仅要继承和传播现有的科技知识体系,还要培育科技事业的接班人,培育科学探索的下一代。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普及科学技术是一个终身教育和学习的任务,科普教育是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教育而又不囿于教育。科普就是要唤醒公众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主动性,提升科学探索的热情,克服迷信和对未知的恐惧,正是科普的这种功能,把教育和学习延伸到全体公民,延伸到人的一生,延伸到学校的围墙外。

    非科学知识体系包括宗教、艺术、文学和习俗。所谓非科学,主要指其获得知识的方法不依赖于科学方法,形成的知识不可检验,大多数结果不可重复。比如宗教的知识体系,艺术的成就和成果,习俗方面的地方知识和隐性知识,都是非科学知识体系。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非科学知识并不一定是伪科学,有些知识不能被科学检验,但并非没有用,有些技术可以通过师带徒或者通过体悟、“修炼”和训练的方法获得。有的习练者甚至可以取得一定的成就,但由于难以模式化、定量化和智能化,仍然不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范式,仍然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不适宜进行广泛推广和传播,不能作为科普的内容。

    伪科学知识体系则是指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失误被认为是新发现、新发明、新成果,以及各种超自然现象的声称以科学的名义登堂入室,冒充科学,以骗取公众的钱财为目的。主要包括:算命术、预测学(如占星术、血型与性格、生物节律、五行八卦、纸牌算命等);各种超自然声称,如伪气功、通灵术、魔杖探矿等。

    上述领域有些是未知的,这就给人们留下了探索的空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