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27日 星期五
老少齐聚共话科普繁荣大计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老科普作家沙龙侧记

    □ 岳 熹  姚利芬

    纪念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立40周年

    9月20日上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老科普作家沙龙在北京举行。参加此次沙龙的有荣誉理事汤寿根、陶世龙、林之光、金涛、陈芳烈、刘泽林、居云峰、余俊雄,老会员陈效师、郭友钊,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郑永春,常务理事沙锦飞、星河,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陈玲及中青年会员代表等20余人。会上,老科普作家回顾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40年的发展历程,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对科普创作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鉴往知今,漫漫四十载来时路

    金涛、汤寿根、刘泽林、居云峰、林之光等老科普作家分别结合自身的创作经历,对中国科普作协成立40年来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充分肯定了协会社团40年来的纽带作用。汤寿根声情并茂地回顾了科普作协的来时路,他称科普作协成立至今,培养了一大批科普创作者,出版了上万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科普作品;还与电视台合作,在农村科技、环境科学、军事科学、动物保护等领域合作制作了大量的科普电视作品。陈芳烈回忆自己当年借科普作协这一平台,认识和汇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来推进科普工作。

    与会老科普作家还谈到了科普创作史料的记载、捐赠和保存。对于史料的类别而言,不光是文件、书籍、证书等有形的史料物件,老科普作家的口述史等也是史料的重要形式。《科普创作》杂志常设“史料”栏目,并长期征集史料回忆类或研究类稿件,是科普作家“史料”性稿件的重要平台。栏目创设以来,先后刊发过宋广礼、余俊雄、卞毓麟、张静等老一辈科普工作者的回忆性稿件。

    此次参会的中国科普研究所负责科普史料收集工作的孟凡刚指出,老科普作家是一座富矿。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史料收集和展陈工作一直在推进,有志于为各类科普史料打造收藏和展现的平台。同时,也希望更多的老科普作家认识到史料的价值和意义,能加入到捐赠工作中。莫将故纸当废品,它是鉴往知今的重要凭借。将有价值的有形史料及时保存下来,是当今时代每一位科普人的使命和职责,长期看来,它将汇集成一笔丰厚的科普遗产。

    加强评论、贯通文理是切时之需

    陈芳烈、居云峰分别结合自己参与科普图书评审的经历,谈到当前各类科普图奖项的评审需要反思总结,避免故辙重蹈。金涛、陈效师认为,要提高科普创作的水平,优秀的评论必不可少。金涛特别指出,2019年第3期《科普创作》“名家赏析”栏目刊发的姜振宇的《金涛:我关注人生》评价肯切到位。优秀科普作家作品需要这样及时有效的总结,方能开启后效,推动科普创作整体发展。

    陶世龙提出了科普创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人文与科学的脱离。他指出:“一方面,人文学者科学素养和理念不足;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缺少对人文知识的了解,把技术等同于科学——但技术不同于科学。科普则是沟通科学与人文的一座桥梁。”汤寿根同样也提到科普的桥梁作用,并认为科普作家创作的任务就是要为科学大众架起一座通向真善美的桥梁。“应该以文学艺术的心灵做笔触来阐明科学技术”,并认为文理交融是当今时代的需要。

    此外,与会科普作家还谈到了办好科普刊物的重要性,认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刊物《科学故事会》应时而生,将大有可为。余俊雄从少年儿童科普作品的创作角度,以实际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为例,对现在的少年儿童科普创作提出了建议:希望更多的关注少年儿童喜好,创作并出版更多切近少年儿童需求的科普作品。

    郑永春副理事长、陈玲秘书长对与会老科普作家表达了感谢,称后续会有更多的中青年科普作家和老科普作家的交流活动展开,希望中青年作家能在老科普作家带领下砥砺前行,共创辉煌。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