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27日 星期五
一辈子专注于“教人吃饭”
——记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付德润

最美科技工作者

    □ 科普时报记者 李 苹

    “2018年,在一办事处给200多人讲了一堂《如何正确对待选择保健食品》,课后有四五位老人家上来,拉着我的手说,教授您怎么不早来给我们讲呢,早来讲我们就少受骗了。事后知道他们购买所谓的保健产品,每人都被一家企业骗走四五千元。”付德润已进入耄耋之年,今年82岁,但说起话来仍是中气十足。

    付德润,196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1968年,与既是同班同学又是爱人郭伟服从分配来到新疆工作,至今已有51载,是当年为数不多扎根边疆的大学生之一。期间,在地处边远、环境恶劣的新疆和田皮山县一干就是12年。1980年调入新疆医科大学,从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科研和带教研究生工作20年。

    付德润深情地说,当时虽然离开了皮山县,但实难忘记皮山人民困苦的生活景象,眼前常常闪现出他们缺医少药、企盼改变生活现状、彻底摆脱病魔的渴望眼神。下决心要尽全力把科学知识教授给年轻的学子们,让他们和他们的父辈少受疾病的折磨。抱着这个信念,夫妻俩把全部身心都倾注在教好学生,培养人才,彻底改变新疆落后卫生状况的教学中。

    2000年付德润退休,但他没有坐享清福,而是充分发挥20年来新疆医科大学教学经验的积淀,深入新疆各地(州)、30多个县(市)和自治区大部分厅(局)、乌鲁木齐诸多机关、学校、幼儿园、部队、街道社区,用自备资金6万多元购买多媒体设备,开展了营养、生活方式与健康及慢病防治等知识的科普讲座。

    付德润慷慨地说:“人要有用,活在这个世界上才有意义”。正如他说的,退了休的付德润是更“自由”与“大显身手”了,他比喻为再“就业”,即面向各族群众开展营养知识科学普及工作,累计参与培养“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营养健康管理讲师”和“营养配餐师”5000多人,仅“营养与健康”和“营养、生活方式与健康”等专题讲座场次累计1800多场,并接受各种新闻媒体的采访、撰稿、直播、录播,听众达16万多人次。

    说起从事科普工作,付德润回忆,那是自1982年在新疆自治区广播电台,做“吸烟对健康的危害”现场直播之后,30多年来,工作量逐年加大,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上至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老干处,下至街道社区,许多机关、学校、幼儿园、部队……“全疆每个地(州)和30多个县(市)都留下了我的声音和足迹。”付德润自豪地说。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卫生条件明显改善。新疆虽然是边远地区,但在城镇,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危害国民健康的已经不再是因营养不良、卫生不好所致的“贫困病”,而转变为因生活条件好,但缺乏科学营养健康知识,而形成的“富贵病”了。付德润讲了与一位当地司机进行的有趣的对话。

    司机问:“教授,您是教什么的?”

    付德润回答:“教人吃饭。”

    “吃饭还用教吗?”司机问。

    “生活不用愁了,是不是周身都有病呢?你有高血压、糖尿病吧?”付德润问。

    “您怎么看出来的?”司机很好奇。

    “看你这身材样子。”付德润笑着说。

    “那您能不能用两三句话告诉我,怎么吃才保证身体不出问题?”

    “嗯,你把每个月工资只留下2000元,给我5000元,过那个艰难困苦的日子,你的血糖、血压都会下降。过去我们过苦日子,谁得高血压、糖尿病呢。这些都是吃撑得出来的病。”

    多年的科学普及工作,上万人从中受益,这是对付德润最大的安慰与奖赏。每当他听到、看到普及对象和听众有所收获时,心情就无比地高兴。从事社区科普和宣传教育工作30多年来,他深刻体会到:要做好社区科普工作比给大学生和研究生授课还要难得多,必须加倍投入,汲取多方面、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并一改“学院派”的教学方式,深入浅出,用老百姓和本专业以外人士能听懂的语言,方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2019年1月16日和4月16日,付德润为新疆医科大学机关党委和克拉玛依学院教职员工作了两场“用胡杨精神做人、做事、育人”的专题报告。“我这一辈子从不跨界的,只讲吃饭,别的都不讲,而这两场另外”。

    年青时,付德润用腿“丈量”大地,穿梭在雪山沙漠;中年的他,在教研岗位上默默耕耘;到了老年,又致力于将一生所学输出到科普事业。他用毕生的精力,润泽了这片土地,而付德润也正是一代代北大人在新疆的写照,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把知识献给社会,献给人民,不计收获,使燕园精神在边疆大地传扬。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