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19日 星期五
为科学而歌唱
□ 郭曰方

    编创手记

    诗歌被称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写诗难,写好科学诗更难。这是因为,科学诗人不仅要有较高的诗歌艺术修养和诗人的气质,而且要熟悉科学、热爱科学,具有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诗的特殊作用是一般抒情诗无法替代的,它要求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更加完美的结合。就内容而言,它描述的应该是科学事件、科学知识、科学活动;就思想感情而言,它必须是积极向上的,健康进取的,给人以鼓舞和启迪的;就艺术而言,它必须是诗的,富有诗意、诗味和诗美。

    著名科学诗人高士其先生说:“对科学诗的形式、内容,尽管目前意见纷纭,存在种种见解和观点,但是在讴歌科学的伟大力量,普及知识与技术的社会应用,鼓舞人们向科学的高峰勇敢的进军,这一点都是相同的。”著名诗人贺敬之也说过:“科学诗,为诗的发展增加了科学这个主题,又为科学发展增加了诗这个重要的鼓舞力量。”高尔基把科学称之为“理智的诗”,赫胥黎认为“世界本质是诗的。”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才是科学诗的最高境界。

    科学诗人生活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总能以独特的慧眼在科学世界的舞台上捕捉到诗的灵感,挖掘出诗的宝藏。一切有志于科学诗创作的诗人,不应因“难”而退,而应知难而进,知难而上,才能在科学这片沃土上耕耘出一片独特迷人的风景。

    我自幼喜爱诗歌。第一首诗歌《织渔网》1963年11月15日发表在《郑州晚报》副刊上。1964年大学毕业至今,始终都在科学家身边工作。我用55年的坚守,其实只做了一件事:为科学服务,为科学家服务。不幸的是,1981年1月我因胃癌做了胃大部切除手术,病休在家一年多。幸运的是,我终于有了充裕的时间可以重新从事我喜爱的诗歌创作。

    就在那年冬天,我拜访了新中国科学诗泰斗高士其先生,他鼓励我写写科学诗。他的目光充满期待。那目光,犹如火把照亮了我诗歌创作的道路,我下定决心从事科学诗的创作。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至今已出版30多本科学诗集。

    有人曾经问我,是什么力量促使我走上科学诗创作的道路?我总是这样回答:“一是科学家的精神。许多科学家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立志报国,献身科学,他们的精神、品格、人格,已经成为我克服困难,去争取胜利的人生坐标;二是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其长不过百年,名和利都是过眼云烟,唯有奉献和创造才是永恒的。在有限的时光里,能够为祖国和人民多做一些事情,就等于延长了生命;三是对科学与艺术的追求。科学是理性的逻辑思维,艺术是抒情的形象思维,二者相通相融,不可分割,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有了长期从事科技工作的经历和对诗歌创作的不懈追求,就有了一种用艺术表达科学的冲动,有了描述科学的责任感、使命感。”

    我把科学诗的创作题材重点放在记述科学发展历程、重大科技事件、重大创新成就、重大创新成果。同时,把讴歌杰出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表现他们高尚品格、人格、情操作为主要内容,这就大大拓宽了科学诗创作的疆域和视野。这些诗歌一经发表,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欢迎。因为,这些诗作所体现的创作思想,所抒发的情感,所营造的意境,紧扣时代脉搏,人民心声,大众生活,体现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殊功能,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感染力、亲和力。

    原国务委员、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在给我的来信中说:“人们未曾想到,1981年术后,你能以坚韧的意志,火般的热情,战胜恶疾,又以自己的方式为祖国的科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我不谙诗书,但拜读你的著作,特别是科学诗,有如行军路上的篝火,冲锋前的号角,或战役后的鲜花盛宴。你满腔热情,讴歌科学,释扬真理,笔耕不辍,这么多产,科学界为之敬佩。”许多年来,我的科学诗,已经通过报刊专栏,网络视频、音频平台及官方和民间组织的朗诵会,在各地广为流传,引起强烈反响。

    实践证明,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科学诗创作道路。只要生命不息,我会继续为科学而歌唱。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文联主席,曾任《中国科学报社》总编辑。2018年获第三届“王麦林科学文艺创作奖”)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