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19日 星期五
我对当前科普作品的一些看法
□ 王麦林
2018年6月29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吴岩、秘书长陈玲看望94岁高龄的王麦林前辈。王老手里拿着一份《科普时报》,聊起了她一直关注的科普通俗化问题。多年来她一直有一个未了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够创办一份大众化的《科学妇女报》或者新媒体。她认为应该让更广泛的女性接受科学、了解科学。 尹传红 摄

    编者按:为感谢科普界前辈、原中国科协党组成员王麦林先生对我国科普创作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的开拓性工作和巨大贡献,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于4月18日在京召开“王麦林科学文艺创作奖”座谈会。本报特选发王麦林先生关于科普创作的一篇文章,表示祝贺和敬意。

    这些年我读过的科普图书和文章不多。但就我所见过的科普读物,总的印象不是很通俗,有的还不太容易懂,更谈不上生动。可以说,一般都是平铺直叙,虽然文章写得不错,但没有味道,引不起读者阅读的兴趣,除非是想了解某个问题,才会耐着性子读下去。

    一些科普杂志上刊登的科普文章,一般都是书面语言讲述和讲解某科学技术,这样的文章是科普文章吗?这样的科普作品与介绍和讲解某种科学技术的教课书和学术报告,有什么区别呢?

    科普作品,当然应当通顺、通畅,但关键是通俗。通俗是科普作品的名片,是与其他科技作品区别的特殊本质。现在我们的科普作品,不少是只通不俗,或者缺俗。俗,据新华字典解释,是大众化的,肤浅的,浅显的,俗语,就是大众化的语言,就是大众日常说的话,即口头语言。这样的语言是浅显的,容易懂的,容易交流的,这样的语言是使人感到亲切的。我们缺少的,就是这种亲切的,浅显易懂的大众化语言的科普作品。

    科普作品的特点就是通和俗。通俗是一个合二而一的整体,不能只通不俗,也不能只俗不通;只俗不通,还能成作品吗?通俗完美合一的科普作品,就可以通俗易懂了。但一篇好的科普作品,只做到通俗易懂,还不能算是好的科普作品。

    好的科普作品不但要通俗易懂,还得要引人入胜,能使读者爱看、喜欢看,才算是好的科普作品。科普作品的创作实质就表现在使其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功力上。这些道理是科普创作界众所周知的,我之所以要老生常谈,是因为现在这样的科普作品太少了,成凤毛麟角了。希望科普作家们多多关注和研究科普作品通俗中的俗以及创作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与引人入胜的完美的科普作品。

    此外,我对当前科普作品的对象问题,也有些想法。我们创作和出版发行科普作品目的,概括地说,是为了贯彻和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提高我国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当前我国哪些人更需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呢?中国科普研究所统计过,大多数是受教育少的工农和妇女群众。但是,我却很少看到适合他们看的和听的科普作品。当前我国科普读物的主要对象除少儿读物外,一般都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

    当然,这是很有必要的。但也不能不管初等文化程度读者对科普作品的需要啊!设法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是科普工作者的责任,是科普工作者必须完成的党赋予的任务。这部分人的文化程度素质提高了,就会有助于我国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希望科普工作者和有关部门关注和研究这个问题。希望见到更多适合科学文化程度不高的人阅读和视听的科普作品。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