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
提到自然类纪录片,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BBC的作品。然而随着近年来博物学在中国的复兴,许多科研人员也开始加入到自然摄影这一行业,诞生了越来越多的优秀原创作品。今年在央视纪录频道和腾讯视频热播的《家园:生态多样性的中国》堪称其中的佳作代表之一。
领略中国的生态之美
□ 张 璇
图1:华北豹。
图2:黑叶猴幼猴的毛色金黄,随着成长不断变黑。
图3:生活在天鹅洲湿地的麋鹿群。
图4:珊瑚虫在它们祖先的骨骼上面不断进行着生命的轮回。

    《家园》作为国内第一部全面关注生态系统的原创纪录片(图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介绍了近百种珍稀生物及其独有的演化之路。提到珍稀生物,也许很多人都能轻易说出非洲大草原上的野生动物:凶猛的狮子、优雅的长颈鹿、飞奔的羚羊、迁徙的角马……可是若要谈起中国的野生动物,似乎除了大熊猫和东北虎,我们就想不到其他物种了;而且还总得补一句:这些动物都快要在野外灭绝了吧。

    其实,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位居世界第三,拥有众多特有的珍稀物种以及起源古老的生物。而这一切都不在人迹罕至的边远地带,它们就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湿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就在中国西南的喀斯特地区、美丽的中国南海,就在东北的原始森林……就在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身边。

    比如因为嘴角微微上扬的天然弧度而看起来仿佛在微笑的江豚,由于神态呆萌多变而被捧为“网红”的藏狐,皮毛厚实而自带贵族气质的猫科动物兔狲,身为体型最小的鹤类却能飞越珠峰的蓑羽鹤,种群中社会等级制度分明的黑叶猴……《家园》正是通过讲述这些生物的动人故事,充分展现了它们所处的生态系统独具的魅力与自然秩序。

    与其他自然类纪录片不同,《家园》强调的并非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而是人们为了改善自身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这其中既有科学家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例如,在海底“种”珊瑚树以恢复南海珊瑚礁,保护栖息地从而让重引入的麋鹿野生种群不断壮大;又有普通人在国家倡导下采取的积极行动,比如天鹅洲湿地的农民践行有机农业理念,村民们有节制地采集东北森林里的红松塔以维持生态平衡,等等。这些生态建设的成就无不令人为之振奋、为之感动。

    纪录片的精彩镜头带来的是视觉盛宴,令人赞叹不已;而当这些画面与解说词落于纸面,我们才能够更为系统地感知纪录片中的“干货”。因为纪录片的同名图书不只是影视作品的平面复刻,更是对影片更加完整和多维度的呈现。

    例如,书中的“海洋”这一章指出,珊瑚虫体内的虫黄藻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为前者提供能源和氧气,而珊瑚虫可以为虫黄藻提供安全的居所和生长必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二者之间完美的共生关系是珊瑚礁的筑造基础。这部分被纪录片剪掉的内容在书中得以呈现,从而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珊瑚礁形成的原理。

    这本书最后的“编导感悟”部分是创作团队的拍摄体会。从这些随笔中,不但可以得知镜头背后的酸甜苦辣,还能了解创作者的成长经历,以及这部纪录片如何影响了他们自身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