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20日 星期五
科幻小说家刘慈欣与媒体人对话——
机器会把人“宠坏”吗?
□ 董 菁

    一旦机器能够理解和表达情感,会带来人工智能的“意识觉醒”吗?机器智能会打败人类智能吗?未来人类能实现从数字化生存到数字化永生吗?

    4月3日,清华大学和阿里巴巴宣布成立“清华大学-阿里巴巴自然交互体验联合实验室”,探索“下一代人机交互”。该联合实验室将研究如何让机器识别和理解人的情感。

    此举引发了公众、科技圈甚至科幻圈的热议。据人民网报道,近日,科幻小说家刘慈欣在跟知名科技媒体人骆轶航的一次对话中点评说,阿里和清华的合作,很可能是向人类文明和文化最核心的领域插进了一些楔子、一个突破。

    机器将和人进行直达内心的情感沟通

    刘慈欣是山西阳泉人,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曾蝉联1999年—2006年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2015年8月23日,他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

    在刘慈欣看来,要让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更好的生活,就必须让机器和人实现情感交流。一旦机器和人实现了直达内心的情感沟通,人类要做好这种沟通带来的思想冲击准备。由于机器对人的“顺从”,很可能会把人“宠坏了”,人可能会对机器产生情感依赖,甚至出现人和人之间“零交流”的社会。

    随着算力的提升和海量数据的产生,机器在情感方面的智能化是否会超过人?刘慈欣认为,机器并不会取代人,即使有一天机器具备了高级智能,他们也会有自己的进化路线,而非与人类进行正面竞争。

    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如何和谐共处?

    在刘慈欣看来,人类将情感看成一道“马奇诺防线”,认为可以把机器挡在外边。但机器智能很可能从一条人类未知的路径绕过这道防线,并在情感和文化上超越人类。

    而且,机器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对人类知识积累的学习和情感生活的分析。所以,一旦机器智能自然进化,人类很可能望尘莫及。

    “现在阿里和清华合作展开人机自然交互研究,其实就是人介入机器智能的进化,让机器朝着为人服务的方向进化。这个方向对机器来说可能不是最佳进化路径,但对人类有利。”刘慈欣说。

    刘慈欣认为,如果有一天人类还能理解机器并跟机器做情感交流,说明机器的智能不在最高级状态。否则,人类是根本无法理解和跟他们交流的,就像蚂蚁无法理解和跟人类交流一样。

    从数字化生存到数字化永生?

    1996年,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出版了《数字化生存》一书,预测未来人类将用数字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预测都变成了现实。

    随着大数据的积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发展,人类会实现从数字化生存到“数字化永生”吗?

    在刘慈欣看来,用大数据构造一个已经去世的人的技术,现在差不多能做到了,但很少有人愿意去做这个尝试。

    “人类不会希望数字化永生,因为人类将一个完整的自我复制体,视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异者。人类不希望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黑暗面,何况这个复制体还知道自己所有不可见人的事。”刘慈欣说。

    刘慈欣认为,把一个人在网上的大量数据和日常生活所有影像综合起来,用大数据生产一个数字化复制体,这不是对人的真正复制。对人真正的复制应该是从最根本的生物学切入,把人的大脑数据完全读取出来,就像读取硬盘数据一样,但这离现实还太远。

    “对个体来说,最可靠的永生办法还是将数据保持在你的大脑里,同时让你的身体不断在未来先进技术的帮助下维持下去。”刘慈欣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