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3日 星期五
教我如何不想那个她?
——记《百年沧桑画中国立体影像展》

    □ 郑千里

    时报特稿

    “……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动情悠扬的歌声响起,在天津三维成像科技博物馆的咖啡室里绕梁低徊。

    我和李昌教授陶醉在歌声里,旋即,李昌教授揭开谜底:“我们的《百年沧桑画中国立体影像展》,4月3日至4月13日在天津博物馆开展,我设计在展出期间配有6首背景音乐,其中一首就是这《教我如何不想她?》。”

    这是刘半农1920年9月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期间所作的诗歌,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广为流传的重要诗篇。这首诗歌由于音韵的铿锵和谐,语言的通俗流畅,1926年,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慧眼识珠,将诗歌谱成了曲子被广为传唱,流传至今仍具有跨世纪的艺术魅力。

    刘半农在这首诗中还独具匠心,首创了“她”字的使用,受到我国语言学界广泛的高度赞誉。现今的人们或有所不知,以为刘半农写的只是一首通常意义的情诗、写给他心上恋人的情诗。

    无论“枯树在冷风里摇”还是“野火在暮色中烧”,以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实际上刘半农当时写的这首情诗,是敬献给还陷在水深火热中的、他在万里之外异国深深眷恋的中国这一位“情人”。是中国的这位“情人”,让刘半农情不自禁吐露出“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心曲。

    天津三维成像科技博物馆大名鼎鼎,隶属于李昌教授于1999年一手创建的天津三维成像科技公司,坐落于天津滨海新区第五大街与微山路交汇处,是早在10年前中国科协就已挂牌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天津三维成像科技博物馆收藏有近2000幅百年中国的立体照片,绝对都是国宝级的立体老照片。

    过几天,这其中许多珍品就要在天津市博物馆展出。承蒙天津三维成像科技公司董事长李昌教授的厚爱,我得以比所有人都要幸运,从北京南站开往于家堡的高铁站下车之后,就来三维成像科技博物馆先行一睹为快。

    毕竟李昌教授是我深交已33年的老朋友——他在大学毕业两年后,1984年就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一鸣惊人为我国赢得了参加该展览会的金牌最高奖。1986年李昌在年方28岁时,就成为天津民航学院(如今的天津民航大学)的正教授,并于1988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李昌致力于发明创造、三维成像科技的产业化,30多年来虽然硕果累累,但始终不忘初心。

    三维成像科技博物馆早年初创时,我来过起码不下五六次,在该博物馆的咖啡室里,李昌喝咖啡我喝茶,面对面地聊大天,我深知李昌这位教授发明家和收藏家,以及“知道家”的不同寻常之处——千万别以世俗的眼光看待他这位“三维科技富豪”。

    李昌告诉我,不日将在天津博物馆举办的《百年沧桑画中国立体影像展》,会呈现真实的、有些是从未公开过的立体影像,展示一百年前旧中国山河破碎、任人蹂躏、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也展现一百年前旧中国的市井人文、宗教文化和民俗风情,故此,以刘半农1920年写成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作为这次展览的背景音乐之一再合适不过。

    酝酿举办一个高水平的立体影像展,若要从远处说,李昌早年到国外游学和访问,参观发达国家的一些博物馆、特别是一些科技类的博物馆,自己也开始对立体影像珍品的收藏,就产生了一些朦朦胧胧的念头。

    李昌第一次飞出国门,是大学毕业两年后的1984年。在天津的中国民航学院(后已更名为中国民航大学)任教的他,带着当时自己的一项三维成像重大发明成果,冲天就一鸣惊人,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最高奖项的金奖。

    到了日内瓦李昌才知道,欧洲本是立体成像技术的发源地,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其中立体成像技术发明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就是那位后世的人们耳熟能详、曾画出旷世名作《蒙娜丽莎》的奇人达·芬奇。

    李昌推崇达·芬奇!因为达·芬奇既是一位无以伦比的发明家,也是一位聪明绝顶的艺术家。

    1999年,李昌在中国民航学院副院长任上“弃官从商”,毅然决然下海创业,致力于立体影像发明与产业化,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财富,这样的“朦胧”就逐渐变得清晰。

    若从近处说,5年前李昌就开始办个公益性展览的比较具体筹划。

    今年4月初举办的这一展览,得益于天津市文物局和天津市博物馆领导慧眼识珠的“催促”,成为其开花结果的催化剂。

    李昌利用布置展览前夕忙里偷闲,对我做世界立体影像发展史的扼要介绍,并重点向我介绍了一些“镇宅”的展品。

    譬如,有哪一位见过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合影,而且是立体的照片?见过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合影背后还有珍妃的身影,而且是立体的照片?

    再譬如,有哪一位见过一百多年前拍摄的中国奇人李清云,这张老照片的英文名叫《福建的丁大夫》——李清云的生平和照片曾上过美国的《时代周刊》——而且是立体的照片?

    又譬如,有哪一位见过一百多年前天津鼓楼的老照片,而且是立体的照片?

    又譬如,有哪一位见过1858年广州的“光塔”?照片是法国的一位摄影家所拍摄,距今已有整整160年的历史,当然也是立体的照片……

    有必要向读者说明的是:《百年沧桑画中国立体影像展》蔚为大观,却不收观众的一分钱门票,纯属是公益性的科普活动。

    李昌和我聊了两三个小时,因为还要到天津博物馆看布展前的具体情况,他和我挥手说好第二天再见,于是我回宾馆就写下这篇急就章。

    教我如何不想这个“她”?如何不想至亲亲爱的中国母亲?如何不想立体成像技术国内外的关注与推进?如何不想中国科普事业发展的进程?如何不想深交已33年的老朋友李昌?如何不想《百年沧桑画中国立体影像展》届时观众如云的盛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