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3日 星期五
工业文化遗产:人类文明的新话题(12)
海上商业城市利物浦兴衰(下)
1
2
3
4
图1:位于阿尔伯特码头仓库地下室的甲壳虫传奇博物馆大门。图2:默西塞德海事博物馆外景。图3:在模拟飞机机舱中体验戴着耳机听披头士音乐。图4:海事博物馆中展示的无名氏油画:上海外滩。摄影:程萍

    □ 程 萍

    萍踪悟语

    利物浦和英国的很多城市一样,建有许多博物馆。利物浦又和英国的很多城市不一样,以海上商业城市为主题,以阿尔伯特码头保护和合理利用为背景改造的特色博物馆,尤其值得细细品味。

    大客车在阿尔伯特码头的一处港湾旁停下,下车伊始,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贴着港湾水面成U字型,朴实、凝重又带有强烈艺术感的红色砖墙建筑。正猜不透这是些做什么用的房子,考察团的导引介绍说:“这些红砖房都是当年的码头仓库。”我吃了一惊,心想:英帝国主义够牛,连仓库都建得这么漂亮!这组极具特色的建筑群,被认为是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最佳范例,已被列入一级保护单位,成为世界级的宝贝。

    绕到码头仓库的背水一面,建筑外墙上镶嵌的各种铸铁工业部件令我感到新奇,边走边不停地拍照,不知不觉落在了队伍的后面。不知谁喊了一句:“这不是甲壳虫博物馆吗?”我赶紧回头,发现大家已经走进了一座写着“The Peatles Store Exhibition”的大门。进入大门,循着楼梯走向地下室,扑面而来的是甲壳虫乐队的传奇故事,令人目不暇接。

    甲壳虫乐队是利物浦的城市名片和骄傲。上世纪60年代,4个年轻人组成的摇滚乐队在利物浦横空出世,短短10年中,他们开拓了迷幻摇滚、流行摇滚等曲风,成为流行音乐和流行文化的标志,影响持续至今,来这里“朝圣”的铁粉络绎不绝。博物馆的展览以披头士乐队的不同发展阶段划分,有乐队成员的详细资料以及他们表演的照片、影像资料,还收藏了许多有关乐队的纪念品原件。博物馆巧妙地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模拟出各种场景,你可以座在模拟的飞机座舱内戴上耳机欣赏披头士音乐,也可以站在约翰、保罗、乔治和林戈抱着吉他演唱的蜡像前遥想当年演唱会的盛况……

    另一个让我久久不愿离去的博物馆是设立在码头仓库另一边的默西塞德海事博物馆,它像一扇窗户,引导你看到利物浦和大海之间的那些故事。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泰坦尼克号了,利物浦正是这艘耗资7500万英镑、号称“永不沉没”的世界巨轮的母港。遗憾的是,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历时3年制造完成的这艘46328吨的巨轮,仅仅航行了4天就沉没在冰冷的大西洋。博物馆展示了泰坦尼克号曾经使用过的物品,再现了当时船舱生活环境,陈列着同比例缩小的泰坦尼克号模型以及有关它的建造史、失事原因等说明,向观众提供了全面了解泰坦尼克传奇的平台。

    海事博物馆中另一个利物浦的悲剧故事,集中在卢西塔尼亚号邮轮。1902年,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富翁朱利厄斯·皮尔庞特·摩根买下了英国最大的、曾经拥有泰坦尼克号的白星轮船公司。英国国会感到这是大英帝国的耻辱,决定捍卫另一家大轮船公司——卡纳德轮船公司,遂与卡纳德公司签订为期20年的合同,每年向其提供15万英镑的资助,鼓励卡纳德建造两艘当时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邮轮。

    1903年,32000吨级的卢西塔尼亚号在苏格兰克莱德班克的约翰·布朗船厂开工,首次使用蒸汽轮机代替往复式蒸汽机,建成时是世界上最快的邮轮。1915年5月1日,时值“一战”,驻美德国大使馆在报纸上声明,任何乘坐悬挂英国旗帜商船的美国旅客,其生命安全将得不到保障。卢西塔尼亚号并没有把这条消息放在心上,满载着1959名乘客和船员,从纽约前往利物浦。5月7日,航行到爱尔兰外海的卢西塔尼亚号被德国鱼雷击中,1000余人葬身鱼腹,其中128名是美国人,在大西洋两岸引起极度震惊,成为美国加入“一战”的导火索。

    海事博物馆中的一幅油画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幅表现利物浦与上海通商的油画,不知何人所作。画中的上海外滩,精美的小洋楼沿着江岸排开,轮船与帆船穿梭于江面,呈现出一片繁荣。此前,我只知道上海与利物浦在1999年结为姐妹城市,没想到早在19世纪时,两座海上商业城市的往来已经非常频繁,怪不得一到利物浦就感到莫名的熟悉,利物浦河岸边的建筑群几乎是外滩的翻版。不同的是,利物浦保留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风貌,古朴和宁静中再现了港口当年的繁荣。如今的上海,被高楼大厦撑起的现代化湮没了曾经的外滩,迈着匆忙又充满活力的脚步向前奔跑,似乎已无暇顾及那些过去了的往事。

    站在海事博物馆门前的铁锚旁,我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