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23日 星期五
科学学的又一个春天
□ 李 江 王贤文 胡志刚

    科学是什么

    科学家和哲学家都给科学下过定义,如果你没有从定义中理解什么是科学,那么,不妨看看中国科学院天文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张双南研究员在《一席》上的演讲。总结为一句话:科学就是刨根问底。

    科学学是什么

    现代科学诞生以后,研究成果快速增长,我们的世界在科学的快速发展中日新月异。研究成果的快速增长催生了Web of Science等研究成果数据库,数据的可获得性为科学学的诞生创造了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是,自然科学家、计算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在共同关注科学发展和协作中,获得了基于数据的研究能力,也使得通用模型(描述科学规律与特征)通过了严格检验。

    2017年,《Physics Report》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波士顿大学和中科院的学者,从复杂系统的视角对科学学领域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综述。

    或许不是巧合,2018年3月2日,《Science》杂志刊发了一篇由Santo Fortunato等人撰写的评述论文《Science of Science》(科学的科学,即科学学)。不知道这是不是《Science》上刊发的第一篇科学学论文,但一定是至今为止最重要的一篇。他们评述了科学学的研究主题:科学的网络结构(合作网络、知识扩散网络);研究选题(是应该选风险大的创新型研究,还是应该选更高产的保守型研究);创新(论文与专利的创新,跨学科研究的创新);职业动态(职业发展中的基金资助、Tenure 考核制度、性别差异、跳槽等);团队学(团队规模大小对被引次数和创新的影响);引文动态(引文测度、引文分布规律)。

    数据驱动的科学学研究,正在不断完善着未来科学计量学、科学经济学与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框架。在我们看来,科学学的研究框架涵盖了科学计量学、科学经济学与科学社会学,科学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科。Fortunato 等人认为,未来的科学学研究应该往以下方向发展:1.因果推论是必备的研究技能。2.研究失败的研究(未有论文发表的研究),有助于科学进步。3.科学评估应该多元化。4.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未来。

    中国的故事

    科学的本质是刨根问底。中国热衷于用阴阳五行去解释难以回答的问题,这违背了科学刨根问底的精神,所以中国没有诞生现代科学。这是杨振宁对于李约瑟难题的解释。李约瑟是中国科技史领域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发现,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技术都比西方国家发达,但中国没有产生现代科学。这便是“李约瑟难题”。爱因斯坦的回答是这样的:现代科学的诞生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源于希腊的形式逻辑,二是源于文艺复兴时期伽利略的实验科学。中国的先贤既不懂形式逻辑,也不懂实验科学,所以中国没有产生现代科学。

    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中国科学院时任院长郭沫若发表题为《科学的春天》的演讲,科学迎来了春天。此后不久,科学学研究进入中国,在钱学森、钱三强等科学家的倡议和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曾是我国科学学发展的黄金时期。1982年,我国科学学研究者创建了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上海、天津、北京、武汉等地先后成立了科学学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福州大学自设了科学学的学科点;《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和《科学学研究》先后创刊。遗憾的是,科学学至今仍未进入教育部学科目录。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10年,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在科学计量领域快速崛起,中国的研究成果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中国在科学学相关的学术活动中越来越活跃。

    全世界对科学学的关注,将给中国的科学学发展更大的空间。《Physics Reports》和《Science》先后刊发的这两篇综述,或许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科学学的又一个春天正在到来。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关注科学学,为科学学发展贡献力量,也希望科学学能够尽快进入国内外的学科目录,成为一个正式的专业。

    (作者李江单位为浙江大学,王贤文、胡志刚单位为大连理工大学)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