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23日 星期五
科幻元年与科学怪人
□ 叶李华

    谈科论幻话创意

    举世公认1818年是科幻元年,但恐怕并非人人都知道,这个元年背后藏着近乎八竿子打不着的偶然因素。那就是3年之前的春天,远在印尼的一座火山强烈爆发,因而影响了全球的气候。

    一座火山竟然能影响全球气候?没错,一旦火山灰升到平流层,就再也不会落下来,只要数量充足,粉尘就能逐渐在全世界产生遮天蔽日的效果。因此在欧洲历史上,1816年是著名的“无夏之年”。

    由于没有任何科学家预测到这件事,当年5月,几个年轻人兴冲冲前往瑞士日内瓦湖畔度假,结果几乎天天困在乡间别墅中,眼巴巴望着湖水兴叹。

    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更没有网络的时代,这几位英国文艺青年只好发挥自娱娱人的创意,举办一场说故事比赛,而且限定要说恐怖故事,才配得上凄风苦雨的气氛。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一位名叫玛丽的妙龄女子构思出《科学怪人》(即《弗兰肯斯坦》)这个故事──主人公试图凭空创造生命,而他所使用的材料,竟然是拼拼凑凑、缝缝补补的许多尸块!

    这种情节够恐怖吧?可是话说回来,恐怖不一定要涉及妖魔鬼怪。为了让故事更有说服力,玛丽决定舍弃灵异手法,改用当时十分热门的科学知识“生物电”为关键情节背书。

    生物电的研究可追溯至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他在1780年发现青蛙即使被大卸八块,蛙腿仍有可能抖动,因而认为这是动物体内普遍有电的证据。此后数十年,这类研究吸引了欧洲许多科学家,包括电池的发明人伏打,以及达尔文的祖父等人。

    必须强调的是,玛丽借用生物电是为了求新求变,并未刻意创造一种新的文体,但由于她的叙事方式恰好符合科幻创作的基本精神──结合当时当代的科技再加以延伸──因此在后人眼中《科学怪人》成了地道的科幻小说。

    所谓“当时当代的科技”自然是指生物电的研究,另一方面,“生命源自于电”则属于玛丽的大胆延伸。在科幻小说中,延伸的部分不需要对科学百分之百负责,只要本身言之成理、足以说服读者即可(否则就是科学论文,不是科幻小说了)。正因为如此,科学家至今还不能用《科学怪人》的方法制造生命,而且恐怕永远不可能。

    不过,如果我们放宽标准,允许比较广义的解释,就不得不佩服玛丽的远见。因为从20世纪起,凡是与生命起源相关的实验,“电”大多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1996年诞生的克隆羊多利,在它还是一个细胞的时候,就曾经接受过适度的电击,才得以启动细胞分裂的机制。所以,如果你觉得多利这个名字不够响亮,不妨称它为科学怪羊。

    在结束本文前,我们再做几点补充:

    一、1816年在瑞士度假的文艺青年,除了玛丽之外,还有两位名诗人拜伦与雪莱,以及拜伦的私人医生波里道利等人。当时玛丽还是雪莱的情妇,后来两人正式成婚,从此她以玛丽·雪莱(Mary Shelley)这个名字被载入文学史册。

    虽然他们都讲述了自己的恐怖故事,但正式写成小说的只有玛丽的《科学怪人》(1818年出版)以及波里道利的《吸血鬼》(1819年出版),后者正是吸血鬼文学的始祖。

    二、如果你以为科学怪人诞生于一片火花闪电之中,很抱歉,那是后来好莱坞添油加醋的结果。玛丽并不是科学家,她在小说里对生物电的描写仅仅点到为止。

    三、去年底成功诞生的克隆猴“中中”和“华华”,虽然大致沿用多利的克隆流程,但在关键步骤上未曾使用电击,改采较温和的化学方法诱发细胞分裂。

    (作者系台湾著名科幻作家、翻译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