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23日 星期五
工业文化遗产:人类文明的新话题(11)
海上商业城市利物浦兴衰(上)
1
2
3
4
图1:2011年开放的利物浦博物馆。图2:阿尔伯特码头仓库和港湾中展示的精美帆船。图3:既是展品又是酒吧的铁制商船。图4:夕阳下的皇家利物大厦。利物鸟守护着这座美丽的城市。
程 萍 摄

    □ 程 萍

    萍踪悟语

    到达利物浦时正是傍晚,夕阳照耀下的阿尔伯特港金灿灿一片。初春的英国连日阴霾,好不容易见到了阳光,心情豁然开朗。等不及把行李拖进酒店,我举着相机,第一个从大巴车上冲下来,奔到海滩。已经建成但当时还没有开馆的利物浦博物馆沐浴着夕阳,如同披上金色铠甲的巨大商船,昂首驶向浩瀚的大海,将海滨与这座世界著名的海上商业城市自然地连接起来。我快速地奔跑在沙滩上,一边变幻角度,一边争分夺秒地按动快门,记录下转瞬即逝的美好瞬间。

    英国第二大商港利物浦的历史并不算悠久,自1207年8月根据约翰国王的诏令建镇,直到16世纪中叶,还只是一个只有500人口的小镇。1699年,第一艘运送黑奴的船只起航,奴隶贸易和工业贸易日渐繁荣,1715年,英国第一个船坞在利物浦建成。18世纪末,利物浦控制了欧洲近50%、英国80%的奴隶贸易,到19世纪初,40%的世界贸易货物通过利物浦港运往世界各地。

    同时,利物浦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地区之一。1830年,全长35英里、世界上第一条客运铁路在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间开通。依托码头贸易,利物浦从发展造船业和船舶修理业起步,钟表、制糖、煤炭和纺织等产业逐步兴起,20世纪初,成为商业、保险、银行等行业聚集的繁荣大都市,吸引了来自爱尔兰和欧洲的大量移民,1931年,人口达到85.6万。由于河道淤塞,航道环境恶化,劳动力成本渐高,从1970年代起,利物浦的船坞和传统制造业急剧衰落,失业率持续增加,80年代达到20%,城内空置或闲置土地约15%,南区失业率高达40%,人口大量流失。在20世纪最后的10年中,利物浦沦为欧洲最贫困的城市之一,人口降至43.9万。

    利物浦的出路在哪里?面对颓败的城市,人们没有放弃,而是挖掘利物浦的闪光点,以码头文化为核心,抓住两只著名足球俱乐部(利物浦和艾佛顿足球俱乐部)和披头士乐队,吸引大量球迷和乐迷来到这里。2004年,利物浦以“海上商业城市”主题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以文化旅游为支柱产业的思路,使利物浦获得了新生。

    作为世界级的工业文化遗产,利物浦遗产保护区分为码头区、阿尔伯特港和外铺港区、斯坦利港保护区、城堡街-戴尔街-旧市政厅街区、威廉布朗街区、公爵街6个特色区,几乎覆盖了近一半面积的城市空间。默西赛德河东岸自北向南的码头区、阿尔伯特港和外铺港、斯坦利港保护区共同组成利物浦滨水区,是城市重塑的重点。靠近水面一侧的滨河广场上,新建的利物浦博物馆成为城市重生的地标。

    彰显海上商业城市特点的工业遗址群是阿尔伯特码头,由著名工程师杰西·哈特利设计,建成于1846年。这座占地200公顷,各种功用的码头设施、建筑和仓库完备的内港码头,是英国第一座用铸铁、砖石材料建设的建筑群,号称世界上最坚固的码头,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不可燃的仓库组群。那些极具历史、科技、社会、文化和审美价值的暗红色建筑,见证了利物浦从一座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世界海运史上著名的港口城市,也见证了它从辉煌走向衰落的凄凉。幸运的是,它们没有被遗弃和拆除,被恰到好处地改造成为美术馆、博物馆,以及各色精品商店、咖啡馆、酒吧、餐厅、青年旅社和写字楼……

    绕过突出在水泥地面上的大型铸铁关闸,沿着马蹄形的港湾走在这些仓库的回廊下,水面上停泊着各式帆船,当年最大的一条精美绝伦。一边欣赏这些分不清是工业品还是艺术品的杰作,一边被回廊内那些艺术品和美食商店吸引,忍不住买些船模和美味蛋糕。码头广场中间,一座以高高耸立的暗红色圆柱为主体的建筑格外醒目,充满艺术感的设计让我猜想它是一座纪念碑。走近才知道,原来是一座带烟囱的泵房,如今已改造成为游客中心。这里的港湾更加开阔,水面上停泊着的大型铁制商船既是展品又是酒吧,走累了的人们在这里小憩,啜着香醇的咖啡欣赏港湾的美景,遥想港口当年的繁忙,不能不感慨科学技术带来的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变迁如此巨大!

    如今,以阿尔伯特码头为代表的利物浦海上商业城市的创意和改造,吸引了大量游客,每年大约600多万人来这里旅游休闲,城市成功转型复苏。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里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和与中国的海上贸易。下期再聊。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