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5日 星期五
生物识别技术也存疑虑
抛开纸质护照还有段时间
□ 妲 拉 翻译

    我的一位朋友去年去了趟澳大利亚。整个过程,他的护照上一个章都没盖。这并不是海关疏忽,实际上,澳洲海关标准的入境流程已经不需要盖章了。

    我不禁好奇:为什么我们还在用纸质护照?

    指纹、视网膜扫描和其他生物识别技术可以通过生物特征快速确认某人的身份。既然如此,我们能不能扫描身体的某个部位,以此来代替累赘的纸质护照?

    如果抛弃纸质护照,改用生物特征来确认人们的身份,我们能否解决这些问题?

    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政府可能不愿意改用生物识别技术来验证身份,原因之一是这些信息很容易被黑。3D打印的假手指可以轻而易举地骗过指纹扫描仪,黑掉一台视网膜扫描仪也不是什么难事,就连人脸识别技术也远远谈不上万无一失。

    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该把这些数据储存在哪里?目前,美国发放的有效护照超过1.25亿本,要创建一个云数据库来存放这么多电子护照,那需要天文数字的预算,更别说你还要努力保护它免遭黑客入侵。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如果你的指纹或者视网膜数据被盗了,政府可没法给你发一根新的手指头或者一枚新眼球。那么这些公民该怎么办?

    要将全球护照体系的安危寄托在这些相对较新的技术上,无疑是目光短浅,因为它们带来的问题可能比解决掉的还多。

    尤其在一些大国,负责发放护照的官僚机构十分庞大,单是2015年,美国就发放了超过1550万本护照和护照卡。要用一套全新的无护照体系替换现有的系统,不仅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还需要专业的配合。

    此外,很多国家的护照已经采用了相当先进的技术。从2005年开始,多个国家开始发放生物特征护照,封面上有一个圆形的标记。生物特征护照又叫“电子护照”,存储了一些可用于识别旅客身份的生物特征信息。

    这种护照采用非接触式智能卡技术,内置了一枚微芯片。机场里的自助机器才能读出护照上的信息,护照持有者的信息不光印刷在照片旁边,还存储在这枚芯片里。这些特性让生物特征护照变得更难伪造。目前,欧盟以及美国、澳大利亚、巴西、柬埔寨等国已经开始采用这种护照。

    某些国家的生物特征护照里还存储了指纹、虹膜扫描数据等信息,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在美国,生物特征扫描甚至已经进入了申请签证的流程。

    护照带来的尴尬折射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还不知道该怎么对接电子世界和现实世界。虽然护照里已经出现了电子元素,但属于实体的部分依然不可或缺。也许我们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彻底摆脱实体的身份证明。

    有朝一日,植入式芯片的发展或许最终可以取代护照。2016年1月,荷兰的一位科技企业家在斯德哥尔摩使用植入式芯片成功地登上了航班。瑞典的一家公司已经开始使用皮下芯片来识别员工身份。不过对很多人来说,政府给公民植入芯片怎么也摆脱不了跟踪监控的嫌疑。

    澳大利亚已经开始试验一种虚拟护照,旅客的信息将被远程存储在云服务器上。这套系统投入使用后,澳大利亚人可以空着手前往伙伴国家,再也不用担心纸质护照丢失了。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