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人们通过留下来的大量的地质遗迹,使我们能够了解地球发展变化;使我们了解大气和水的出现、生命的产生、植物动物群落从茂盛到灭亡的过程;使我们了解所处的世界的过去、今天,并将预测未来,甚至了解人类自身。
自然遗产与地质遗迹

    □ 李同德

    理想城市

    地质遗迹是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地质遗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5年11月在38届大会上,批准将保护地质遗迹的世界地质公园,与世界遗产、人与生物圈并列,列入其活动计划之内,三者对人类的生存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充分理解《世界遗产公约》对自然遗产内涵的基础上,将自然遗产定义为:大自然留给人类的能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例证或具有美学价值能供人类游赏的自然区域。这些区域:能显示的地球演化历史中重要阶段的痕迹、结构;保留有生物演化过程中遗存实物或群落;濒临灭亡威胁的动物、植物生存的自然境域;具有独特、稀、美妙的自然地貌境域.地质遗迹是留存在地球表面的尚没有受到人为破坏的反映地球演变历史的记录和物证。

    地球已经有45亿年历史,在地球形成初期,内部的放射性衰变使地球内部的温度升高形成熔岩,熔岩向外喷发形成火山,火山喷发出大量元素、气体和水蒸汽。水蒸汽的冷却使地球上有了大量的水。在低洼处形成海洋,在高地处形成陆地。原始大气初期不含氧气,充满了碳(甲烷)、氮(氨气、胺)等气体。地球大气层氧气最初出现于甲烷(CH4)参与的水的光解作用,直到距今35亿年前的太古代,少量的氧和水汽产生了最原始的生物(蓝藻),开始有了光合作用,大量产生氧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气中的氧气越积越多。直到震旦纪(距今18--8亿年)除蓝藻外,还产生了绿藻、褐藻和其他大型藻类,光合作用增强,大气中氧气浓度达到1%左右。到寒武纪(距今约5.4亿年),出现了原生动物,水生藻类向陆上发展,产生祼蕨。到泥盆纪(距今约4亿年),陆上蕨类植物大量繁殖,此时大气中氧气浓度达到10%。大气上部开始形成臭氧层,吸收太阳的紫外线,避免了对动物的伤害。

    到石炭纪(距今3.4亿年)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开始出现,裸子植物(松柏杉等)大量出现,森林大量覆盖陆地,森林的光合作用增强了固碳制氧功能,臭氧层得到加强,促进了氧气积累。到了二叠纪(距今2.9亿年)大气中的氧气浓度达到20%左右。到了侏罗纪(距今2亿年)出现鸟类哺乳动物,大气成分与现今类似,氧气浓度达到21%。这以后植物品种和数量大增,为恐龙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由于恐龙过度繁殖或偶发因素(小星体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到新生代第三纪(距今6500万年)被子植物出现,品种数量大增,哺乳动物大量繁殖。到第四季(距今200万年)前后灵长类和人类出现。

    地球在上述演化过程中,在其表面留下了大量的痕迹、物证,这些被科学家称为地质遗迹。也正是通过这些地质遗迹,我们知道了地球45亿年来的变迁。                    

    (作者系清华同衡规划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顾问总工、高级工程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