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从《朗读者》 看文化节目的创意
□ 齐婧

    喜庆共和国成立68周年之际,“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在京推出,笔者发现在“坚定文化自信,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展区,古朴别致的“朗读亭”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并体验深入式朗读。“朗读亭”是伴随着中央电视台节目《朗读者》的筹划应运而生的,从台前幕后走到生活中来,观众倍感亲切,可以说这样的创意是文化节目较为成功的探索。就《朗读者》来说,创意远不止于此,下面就聊聊《朗读者》的那些创意。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董卿担当制作人。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真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对展示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国民素质、促进全民阅读极具影响。节目自2017年2月播出以来,广受欢迎。

    《朗读者》的创意在于以中华经典美文、嘉宾分享的故事为载体,进行文化传播。总体上看,节目邀请的嘉宾很“特别”,都是社会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人,他们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并朗读经典美文,易于带观众一同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节目的朗读主题很“特别”,用主持人董卿的话来说“每个朗读主题词的选择都是非常慎重的”。

    比如第一期的主题词“遇见”、第二期的主题词“陪伴”等,这些主题词利于帮助观众划分经典美文的归属,助于读者有针对性的选择读物。节目的音乐伴奏很“特别”,每期都请知名的钢琴家进行音乐伴奏,比如第一期中的钢琴家李云迪、第二期中的钢琴家吴牧野等,阅读与音乐相结合,给读者提供了新的阅读方式。

    从节目流程创意来说,《朗读者》在每期开头,展现给观众的是主持人董卿用一种优美、儒雅富有感情色彩的情感镜头做本期的节目引入,把观众带入到一种属于《朗读者》节目才有的令人安宁的情感氛围。其次,朗读者朗读前,董卿和大部分的朗读者先进行简短的访谈,通过访谈呈现给观众朗读者的故事,从而引出朗读的内容。比如:第一期中濮存昕讲诉儿时曾被唤“濮瘸子”的经历等,这种方式在给接下来观众的观看进行铺垫的同时,也帮助朗读者本身酝酿了朗读时的情绪,使其更有代入感,从而以最佳的状态进行朗读。第三,在朗读前会插入一段朗读作品的作者介绍,比如:第一期中著名作词人姚谦对《答案在风中飘扬》的作者鲍勃·迪伦的解读等。这些方式在潜移默化的告知读者: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感同身受,又有别样感受。

    从“朗读亭”的出现来看,如果说《朗读者》掀起了一场诵读美文的热浪,那“朗读亭”便把60多分钟的“客厅文化”变为一场全民文化活动,为忙碌在繁华都市中的人群提供了宣泄情感的场所。目前朗读亭已经走进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西安和台北等地,让更多的观众爱上朗读,营造出一种全民阅读的文化氛围。据说“朗读亭”是董卿最喜欢的设置,其创作意图就是希望能够让普通人也慢慢开始接受有这样一种传递感情的手段。“朗读亭”开始流行,是增添了类似图书馆一样传递文化的媒介,也为社会增添了文化熏陶的元素,符合我国当前的文化政策导向。或许“朗读亭”还将走向国外,那对于传播中国经典文化,促进不同文化间相互交流也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系中国科技馆人力资源部经济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