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29日 星期四
做得好科普,科研才可能有大格局
褚君浩

    好的科普作品,带给人的不仅是知识和好奇心,更有缜密的逻辑思维、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将所从事的科研活动逻辑清晰地与不同人群交流,都是科普,只是层次、角度有别。“做科研只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而科普则会让年轻科学家更多的能力得到锻炼与发挥”。中科院院士褚君浩认为,作为院士群体中的一员,投身科普是一份职责。

    做科普因材施教,内容因人群而异

    “很多人感觉科学家做科普是不务正业,做不好科研才去做科普。而我却觉得,科普给我带来了更大的天地,可以调动起更多资源。”褚君浩所言,此次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章”,不是因为科研,而是基于多年来他在科普领域的杰出贡献。

    曾做过多年中学老师的褚君浩,科普时十分讲究因材施教,科普内容也因人而异。他将科普人群大致分成几类:一类是公务员和领导干部,这类人需要高密度提供前沿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大背景;一类是大中小学生,除了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励志,引导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一类则是社区大众,他们主要对当下热点蕴含的科学内容感兴趣。所以,褚君浩的科普讲演大多会收获无数好评。

    科普与科研相生相长,相互借力

    既是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又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曾是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还是上海市政府参事,褚君浩将这些工作都做得十分出色。秘诀何在?他说,如果把这些事情割裂开来做,精力根本不够,但如果将它们统筹起来,就会相生相长,相互借力,调动资源———个中关键就是“科普”。

    他完全不同意“科普浪费时间”的说法,反而觉得科普为自己带来了更多的机会。“能做好科普的科学家,科研才可能有大格局。”褚君浩一直这样教诲学生,因为能让别人听得懂专业艰深的东西并对之感兴趣,说明自己对专业的理解一定十分透彻深厚,同时自己的逻辑表达也会受到训练,反过来促进科研能力提升。

    改变科普“做再多再好也白干”的情形

    这些年来,褚君浩的科普做得风生水起,可他坦言,2005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前,他用在科普上的时间“十分小气”。原因很简单,因为科普工作并不计入科研工作者的工作量,无法体现在考评体系中,说白了就是“做再多再好也白干”。对于身处竞争激烈环境下的科学家而言,即使有强烈的兴趣,在科普上投入精力也要左右权衡,仔细思量。

    他觉得,应该将科普的权重,在科研考评体系中体现出来。“做科研只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而科普则会让年轻科学家更多的能力得到锻炼与发挥。”

    《文汇报》2017.5.30  文/许琦敏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