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高清直播带观众云端赏国宝
——内蒙古巴林右旗博物馆以数字化“激活”文物展示与保护

    【文化中国行 科技赋能典型案例】

    ◎本报记者 张景阳

    通 讯 员 李  富  王永辉

    “双塔连线,共话古今。您正在收看的此次直播,将首次实现呼和浩特市丰州故城博物馆万部华严经塔,与赤峰市巴林右旗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的‘云端对话’……”不久前,科技日报记者在赤峰市采访时看到,大量文物爱好者正在通过手机观看一场特殊的直播。

    该直播活动由呼和浩特市丰州故城博物馆、赤峰市巴林右旗博物馆两地讲解员连线主持。通过高清直播,云端观众得以“近距离”领略两座辽代古塔的独特风采。

    成立于1985年的巴林右旗博物馆,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家旗县级博物馆。应用数字化展演技术以来,该博物馆积极创新,通过开设直播活动、开展文物数字化保护等方式,让文物插上了“数字翅膀”,跳出物理空间束缚,畅通博物馆与公众沟通互动渠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巴林右旗博物馆已连续4年举办“手指动一动,掌上观国宝”数字文物展活动。这一活动以数字文物展示的方式,在线上分享珍贵的馆藏文物。观众仅需通过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便能全方位欣赏到馆藏文物的每一个细节,同时配以详细的语音和文字解说,实现了真正的掌上博物馆体验。

    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一切都离不开“720度全景”数字展馆建设。“720度全景”通过专业相机捕捉整个场馆的图像信息,使用软件进行图片拼合,并用专门的播放器进行播放,即将平面照及计算机图变为720度全景景观,把二维平面图模拟成三维真实场景呈现给观众。“720度全景”还为观众提供各种操纵图像的功能,随心放大缩小或移动观看场景,以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效果。

    巴林右旗博物馆馆长商原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们利用数字技术,对博物馆进行了全方位的三维立体化数字保护和虚拟全景研究。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馆内历史文化资料的电子信息建档、三维激光扫描数据挖掘以及数据库建设等工作。这些努力不仅成功构建了虚拟全景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形式,还实现了文物的数字化存储和展示,从而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数字化保护体系。”

    在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面,巴林右旗博物馆也将新技术进行了全方位应用。记者了解到,馆内装备了一批先进的离线检测设备,这些设备能够精准感知文物保存环境,确保文物妥善保存。此外,部分展厅内还部署了微环境调控设备,对展柜进行了气密性改造,并对基本陈列展厅的展柜灯具进行了升级,旨在优化藏品展示环境,进而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

    目前,巴林右旗博物馆已开通便捷的微信导览服务。同时,博物馆还利用大讲堂、影音互动厅以及多媒体设备,提供互动式、体验式教育服务,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北疆文化建设。

    商原驰表示,巴林右旗博物馆将继续运用数字化手段,完善数字展厅,为公众创造更加优质的参观体验。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