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看招】
◎本报记者 宋迎迎
6月19日,青岛市崂山区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会上发布了《崂山区实施“繁星计划”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揭牌成立崂山区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凝聚“政产学研用”各方力量,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开启科技成果转化“直通车”。
探索成果转化新模式
一台激光雷达设备通过三维扫描,可以将万米范围内的风场信息变成可视化数据,不仅能观测风,还能预测风。这一“神器”来自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镭测创芯”)。
这项技术20多年前诞生于中国海洋大学,却迟迟没有走出实验室。崂山区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为科研人员匹配市场开发团队,引入天使投资,成功推动这一成果走向市场应用。目前,镭测创芯年产值已突破1亿元。
一项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能给企业创造出巨大价值。在崂山区,镭测创芯并不是个例。从高校到企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科技成果转化正为当地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如何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高校院所走向车间、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崂山区出台实施了包含16条重点任务、12条政策措施的“繁星计划”。
崂山区科技局党组书记曲巍介绍,《方案》围绕校地融合、赋能产业、优化生态、塑强优势等4个方面,提出16条重点任务,并围绕成果落地转化、人才创新创业、创新平台建设、校企产学研合作、技术卡点攻关等方面,形成了“繁星计划”12条政策措施。《方案》旨在通过政校企多方发力,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达到“科研成果灿若繁星、创新成就熠熠生辉”的效果。
“我们将搭建成果转化培育库,试点建设区域技术交易市场,支持高校院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校企协同创新平台。” 曲巍表示,他们将分领域设计应用场景清单,打造产研中试验证加速平台,加快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创新,力争到2026年实现成果、企业、机构、人才“四个倍增”。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是一个院地共建科研机构。近年来,其支撑服务崂山区高质量发展初显成效。
该所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处处长陈骁介绍说:“我们在崂山区建设了绿色低碳成果转化总部基地,目前,与崂山区企业签订了30余项技术合同,总金额近5000万元。”甘油葡糖苷生物制造、硫化物固态锂电池等自主实施类项目,以及研究所孵化的70%的科创公司,都落户崂山区。
崂山区作为青岛市科创资源的聚集区,拥有3所高校、14家科研院所、25家新型研发机构和920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崂山区成立科技成果转化联盟。目前,联盟已吸纳成员单位100余家。
“作为联盟的副理事长单位,我们将联合区内兄弟单位、各界力量,积极支持并参与崂山区科技创新工作,为崂山区乃至青岛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陈骁说。
中国海洋大学当选为联盟首任理事长单位。该校科技处副处长宋欣告诉记者,学校将借助这一平台,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大胆探索,与成员单位围绕驻区企业需求开展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此次会议对崂山区十大科技创新平台、十强科技创新企业、首批10家“繁星企业”、首批“繁星人才”进行了表彰,旨在发挥其典型引领作用,营造全社会支持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崂山区科技局局长薄伟表示:“我们将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着力点和突破口,聚力实施‘繁星计划’三年行动,强化创新要素保障。”未来,崂山区将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释放高校院所创新动能,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造,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