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4日 星期五
发展新质生产力 担当职教新使命
—专访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谢永华
南京工业职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谢永华
受访单位供图
江苏省技术能手杨梦娜老师为南工航空专业学生讲解涡喷发动机结构。
受访单位供图

    【百家话职教】

    ◎本报记者 金 凤

    编者按 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和完善的产业人才结构。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需要肩负起时代重任。本版特开设“百家话职教”栏目,邀请院士、大学校长、科技型企业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畅谈职教,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筹备编制高端数控装备、精密数控加工行业的发展分析报告和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整合机械行业数控装备案例,编写29本产教融合教材;分享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最近,由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南工)等院校、企业牵头成立的全国机械行业高端数控装备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出多项举措,不断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路。

    南工是全国首家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近年来,南工围绕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优化专业布局,聚力打造装备制造类核心专业群,与30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不断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增值赋能。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南京工业职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谢永华。

    切实解决一线技术难题

    记者:您如何理解职业本科学校在新时代的定位和使命?

    谢永华: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是新时代国家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战略举措。设立本科教育层次的职业高等学校,是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培养更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职业本科学校应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致力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走向国际舞台。

    近年来,南工坚持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对接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和江苏省制造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向高层次创新型转变、培养模式向校企融合型转变、服务能力向支撑引领型转变,切实解决产业一线技术难题,逐步在若干优势专业领域实现技术引领产业发展。学校近两届毕业生积极投身“中国制造”,受到行业领域重点企业的普遍青睐,整体呈现出技术技能水平高、综合素质高、就业质量高、社会认可度高的“四高”特征。

    记者:您怎样看待职业本科学校与新质生产力间的关系?

    谢永华:职业本科学校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互促进。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职业本科学校提出新要求,推动职业本科学校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职业本科学校通过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产教融合等方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人才具备更高科技水平、更强创新能力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职业本科学校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同时,学校要与企业、行业等紧密合作,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

    “七个进一步”支撑产业发展

    记者:职业院校如何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项目提供支撑?

    谢永华:我认为,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项目提供支撑,职业院校应做到“七个进一步”。

    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职业院校应明确,将培育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其培养目标。因此,应充分关注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了解这些产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以便更好地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

    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职业院校应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这意味着需要增设或加强与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同时,应加强跨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具备复合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适应新兴产业和项目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职业院校应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深化产教融合。通过与企业合作,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职业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科研攻关等活动,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同时,可以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产业教授,为学生传授前沿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

    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职业院校应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管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建设实训中心、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和资源。

    进一步开展科研创新活动。职业院校应积极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参与国家相关研发计划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同时,应加强与企业、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职业院校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创新培育“新质劳动者”

    记者:职业院校如何构建自身的技术创新体系?

    谢永华:首先,职业院校要将创新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职业本科培养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应具有鲜明的创新型人才特质,即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在培养人才时,要在树立“想创新”“敢创新”思想意识的基础上,突出“能创新”,鼓励学生对生产流程和相关技术技能进行研究与革新。

    其次,要持续推进产学研创一体化职教办学模式。不断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与技术研发。通过科研创新,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不断提升职业院校的学术水平和声誉。同时,应多方协同构建创新平台,建设集教学、科研、实训等功能于一体、具有职教特色的产业研究院、创新实验室、创新中心等,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生态。

    最后,要推动完善适应职教发展的创新激励机制。积极加强大学治理体系建设,形成鼓励创新、肯定创新、协同创新的氛围;要建立“大职业教育”,推动开放办学,拓展学校创新改革的视野和平台,提升国际化水平;要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奖励创新成果等方式,激发师生创新热情和动力,保护师生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

    记者:学校如何规划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质劳动者”,有哪些探索路径?

    谢永华:需要进一步明确“新质劳动者”的培养目标。在职业本科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下,应充分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复合性”“精深性”。

    据此,学校深入推进系统化课程改革。推动公共基础课分层分类,数学等公共基础课依学业分层、依专业分类,开设一批“通用+个性化”公共基础课。促进专业基础课广深兼顾,着眼学生可持续发展,提升技术理论知识系统性、逻辑性、模块化,增设实验环节,强化学生对原理的理解掌握。深化专业核心课三跨整合,综合分析产业多岗位能力需求,跨岗位开发课程,跨专业整合资源,跨平台开展系列化综合项目训练。

    记者:关于科教融汇,需要完善哪些政策措施?

    谢永华:一是要继续加大对优质职业本科学校的办学投入,提升职业院校参与科技创新的条件保障、人才保障、平台保障等。二是要加大职业本科学校的自主办学权,使行业企业和社会资本能更加灵活地参与产学研教。三是要制定政策,通过税收减免、行业表彰等形式提升科技型行业企业参与职教办学的主动性。四是要鼓励优质的职业本科学校设立高水平国际办学机构、海外高校合作办学项目等,加快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步伐。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