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
南部战区海军某基地西沙守备部队:
于南海深处书写生态答卷
图为西沙琛航岛官兵种植羊角树。 江王洋摄

◎本报记者 张 强  通讯员 方智坤

    海水清澈透绿,海滩沙白如银,海岛绿树婆娑,海鸟悠闲觅食……蔚蓝的大海中,西沙中建岛披着绿装,像一颗绿宝石镶嵌在无垠的碧波中。

    中建岛曾是一个由珊瑚沙和贝壳残骸堆积而成的无人岛,有“南海戈壁”之称。在这里,一代代官兵移土开荒,植树护岛,昔日荒岛已变成生机盎然的绿岛。

    中建岛是西沙诸岛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缩影。半个多世纪以来,南部战区海军某基地西沙守备部队在练兵备战之余,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西沙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以点滴行动践行“爱国爱岛 乐守天涯”的西沙精神。

    建设绿色岛礁

    “没有七分英雄胆、休上中建白沙滩”,在中建岛码头前,一座石碑上刻着这两行字。40多年前的一天,海军一艘炮艇载着7人小分队登岛,拉开了人民海军驻防中建岛的历史。

    “中建岛面积不足1.2平方公里,涨潮时不被海水淹没的地方只有两个足球场大小。”坐在记者面前,海军驻中建岛守备部队干部洪继科回忆起当年一名老兵讲述的场景时激情满怀,“首任指导员豪气万千地说,我们人在岛上,不能守着这几个光秃秃的哨所等补给。建设家园,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

    缺土,中建岛官兵就利用探亲、出差等机会,从全国各地背来一包包泥土;缺水,就过滤生活废水、收集雨水,一点一滴攒;缺工具,就用枯树枝、废铁片自己动手改造……记得一次台风过后,岛上所有绿植都被卷走,官兵们对着大海号啕大哭,但哭过以后,大家擦干眼泪继续种树。

    1982年8月,中建岛守备部队因工作成绩突出,被中央军委授予“爱国爱岛天涯哨兵”荣誉称号,成为人民海军历史上第一个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基层连队。也是在这一年,部队终于在中建岛种活了第一棵椰子树。

    去年刚上西沙金银岛的大学生士兵杜博文告诉记者,种树也是战备。剑麻坚韧、耐磨,官兵们巧妙利用它的这些特性构筑岛礁外围防线的防护墙,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金银岛岸滩外围的抗击能力。广泛种植的椰子树也成为战备物资,在长期恶劣天气或战时封锁条件下,椰子汁可以短时间内满足全岛官兵的基本饮用需求。

    “我们种下的不仅仅是树,更是一种精神。”洪继科说。

    以岛为家、爱国爱岛,这是西沙官兵最崇高的追求。正如老兵张孝伟在日记中写的那样:“既然人在岛上,那就把对祖国的爱、对家乡的思念给予这片一眼望到头的热土,把这里建设成钢铁堡垒、海上绿洲”。

    改善海岛环境

    深夜,西沙琛航岛海滩一线,巡逻战士申世龙打着手电认真巡视。除了日常战略巡逻外,他要注意的还有海龟。

    琛航岛守备部队干部张启来告诉记者,琛航岛是永乐海域海龟重要的繁殖地,每到繁殖季节会有大量海龟上岛产卵,但总有很多海龟因为种种原因受伤搁浅。因此,战士们便主动承担起照顾海龟的工作。

    在西沙东岛,官兵叶鹏又一次向海面挥手示意,远处一只白腹鲣鸟展翅翱翔、回归海天。组织放生的西沙某观通站干部刘宇说:“这是我们今年救助放生的第20只白腹鲣鸟。作为陪我们守岛的‘老邻居’,它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当然要伸出援手!”

    “战士爱国爱岛的精神也体现在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守护上。”张启来说,西沙官兵把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到守岛、建岛全过程。

    近年来,西沙守备部队在岛上科技育苗植树、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引入“零碳营房”,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记者了解到,“零碳营房”通过运用隔热环保材料、节能循环系统等大量绿色新型科技,可以实现超低能耗运行。同时,西沙守备部队领导小组制定《西沙岛礁生态环保工作实施细则》,编写《西沙生态环保应知应会手册》,会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重庆大学等单位编制《西沙群岛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建立了西沙岛礁固废垃圾(含废油、固废残渣等)转运处理、舰艇污染物接驳处理和收运处理制度。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11名专家赴西沙各岛开展生态质量监测工作。专家们为驻岛官兵普及生态知识,推广安装“生命网格”App,让官兵参与植被分布数据库建设,为研究掌握西沙岛礁植被情况、保护本土植物生存空间作出积极贡献。

    在官兵的不懈努力下,西沙形成了以岛礁生态自我修复为主、人为治理为辅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海岛综合管理格局基本成型。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