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31日 星期五
定格历史时刻 标注精神高度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开馆侧记
图为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内的展品。 本报记者 洪星摄

    ◎本报记者 代小佩

    夏日的风拂过奥林匹克龙形水系平静的湖面。水系以东,一座以“天圆地方”为设计理念的文化地标吸引八方来客。

    5月30日下午,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这是2024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重磅活动。

    首展包括1个主展览和5个专题展。此次展览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研究成果为基础,展示了190余位科学家的400余件(套)实物、400余张珍贵图片,以及有关科研单位提供的10余件大型展品,部分珍贵展品为首次与公众见面。

    爱国,是他们的底色

    走进展厅,犹如跨入时光隧道。钱学森、邓稼先、彭士禄、朱光亚、梁思礼、夏培肃、周培源、吴孟超……一个个灿若星辰的名字映入眼帘。那些被时间磨旧的照片、书信、手稿,无言诉说着共和国的科技历史与荣光。

    在时间的标尺上,爱国是这些科学家最鲜明的底色。无论是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时期,他们胸怀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精神。

    1950年8月31日,128位归国留美学人响应祖国召唤,从美国旧金山起航,一同乘坐“威尔逊总统号”回国,邓稼先、叶笃正、涂光炽等均在其中。船上的大合影,让公众直观感受到这些青年才俊归心似箭、建设新中国的迫切愿望。

    1951年,化学家黄葆同归国心切,并开始办理回国手续。但美国当局以“居留证过期”为借口,将他关押在纽约市附近的埃利斯岛拘留所。从当年5月24日被美国移民局问话,直至9月17日被释放,长达116天。其间发生的事,黄葆同都作了详细记录。多年后,这份珍贵的日记静静陈列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那份无所畏惧的爱国情怀,穿越时空,依旧炽热。

    1955年11月底,超声学家应崇福谢绝美国师友挽留,由旧金山搭乘“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国。归国途中,应崇福写信给导师丘尔教授:“比起在美国,在中国工作,我能更有效地为更多的人服务。”

    1960年6月1日至11日,全国文教群英会在北京召开。李晴祺收到了周恩来邀请他参加宴会的请帖。作为小麦育种专家,李晴祺带领团队历经26年培育了“矮孟牛”这一小麦新种质。“我有四个姓:姓李、姓农、姓国、姓党”,李晴祺曾如是深情表白。

    1978年9月,遗传育种专家戴松恩向中央报送了《关于迅速制定种子法的建议》。这份建议承载着沉甸甸的期望。1956年戴松恩参加我国十二年科技规划制定会议期间,周恩来专门嘱咐他“多抓小麦研究工作,让人人都能吃到面粉”。数十年来,戴松恩牢记嘱托,为中国种业殚精竭虑、奋斗终生。

    展览中,这样的时间节点还有很多。它们串联起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的“高光时刻”,标注了一个又一个国之栋梁的精神高度,铸就了一座又一座爱国丰碑。

    创新,是他们的本色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让科学家精神熠熠生辉。

    黄土样本、野外考察笔记……主展览上,这些带有泥土气息的展品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它们同属于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球环境科学领域专家刘东生。

    在近60年的地学研究中,刘东生潜心钻研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等科学研究领域,在黄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被誉为“黄土之父”。刘东生认为,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每次新发现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事,其中的乐趣难以形容。

    展览中的另一份笔记,同样引人注目。那是彭士禄的工作笔记。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他的笔记本上字迹清秀、整齐,核电站数以万计的数据、信息都一一记录其中。从反应堆到关键设备,从工程进度到成本造价,小到汇率、公式,大到核电站参数,他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彭士禄为中国核事业奋斗一生,攻克了诸多重大技术难题。他曾说:“我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一是建核电站。”

    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李桓英学习国外麻风研究论文所作的批注,地质学家谢家荣的工作笔记,师昌绪《金属研究所高温合金发展历程》手稿……这些珍贵实物原件是科学家们不懈奋斗不断创新的生动写照。

    “这次展览,有很多展品是首次公开,比如洪朝生于1949年10月手绘的五星红旗图样,曾庆存的著作手稿和国家最高科技奖证章等。”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讲师、展览工作人员王传超说,希望更多人走进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体悟中国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与大家风范。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