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文冠果:受惠于“谐音梗”的植物

    【物种笔记】

    ◎周 乾

    文冠果又名文光果、文冠花、僧灯毛道等,为我国北方珍稀木本油料树种。它起源于侏罗纪到白垩纪时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文冠果不仅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应用价值,也是我国古代庭院里的吉祥树。

    故宫为明清帝王执政与生活场所。故宫乾隆花园的衍祺门前,有一株文冠果树。据民国年间章乃炜著《清宫述闻》载,此树植栽于清代。树高约3米,树姿秀丽,枝干坚细,生长位置比较隐蔽,在一处湖石假山后。其花期一般为4—5月,花朵稠密,赏心悦目。笔者于今年4月中旬看到这株文冠果时,见其花朵多为五瓣,呈喇叭形,向四周张开并伸展。花朵上部为白色,下部及花蕊呈黄色或红色,且散发出清新的花香。

    自唐代以来,文冠果被冠以“文官”符号。明人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记载:唐德宗某年去陕西乾县巡视,有当地百姓进献了文冠果。德宗品尝后龙颜大悦,给此人封官。从此之后,文冠果又名“文官果”。另文冠花在开放时期,会显示4种颜色。花初开时,花瓣下部是白色;然后逐渐变为绿色、黄色、红色、紫色。这种花色的变化过程,与宋代官服颜色的变化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宋代文官初穿白袍。随着官职的晋升,官袍颜色逐渐改变。据《宋史》记载:七品以上官服为绿色,五品以上官服为红色,三品以上官服为紫色。鉴于这种颜色变化的相似性,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称文冠花为“文官花”。

    文冠果在古代有着丰富的寓意。由于“文冠”与“文官”谐音,因而文冠果为古代学子推崇。宋代慕容彥逢的《贡院即事》中,就记载有“文官花畔揖群英,紫案香焚晓雾横”。北京西山八大处的大悲寺里种植有文冠果树,古代考生在考试后,会来到树下吟诗作画,以祈求“文官果”给他们带来好运。我国古代的佛寺院内多植栽有文冠果树,主要原因是文冠果的种子含油量高,既可用于制作长明灯,又可用于榨取食用油,且文冠果还可制作佛珠。此外,古人认为文冠果还能驱邪。评书《杨家将》中,穆桂英自穆柯塞带来降龙木,驱散辽军放的毒气。经学者考证,此降龙木即为文冠果制作。

    明太祖朱元璋五子朱橚在《救荒本草》中,对文冠果的生活习性、果实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在他的记叙中,文冠果树高约1丈(3.3米),叶子形状类似于榆树叶或山茱萸叶。果实成熟之后,厚实的果皮尖端呈3瓣裂开,内有种子20余颗。其花味甜,叶味苦,果味甘。清代康熙皇帝敕撰的《广群芳谱》中,对文冠果的花及种子形态特征,进一步作了补充:春开小白花成穗,花五瓣;多雨及勤浇灌,则结实多;果实中的种子多白色,味甘香如嫩莲药。

    又如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60岁寿辰之际,时任左都御史的揆叙,为了给康熙帝祈求福佑,将龙华寺(位于今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地区)修整一新。康熙帝将此佛寺赐名“瑞应寺”。这年夏天,瑞应寺内一棵文冠果树结出累累硕果,还出现了并蒂果。这在当时被称为“祥瑞”。康熙帝知道此事后,作诗一首:“西域滇黔有此种,花从贝梵待春融。龙章瑞应题真境,载笔欣瞻近法宫。内白皮青多果实,丛香叶密待诗公。冰盘光献枫宸所,更喜连连时雨中。”康熙帝在诗中说明:自己对祥瑞现象并不看重,更看中的是“连连时雨”,即天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首诗被刻在石碑上,现保存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内。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