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2日 星期二
助力打造国家生物经济新基地

    刘春燕 黑龙江省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黑龙江落地落实,黑龙江省科学院充分发挥省级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作用,按照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要求,聚焦黑龙江省委提出打造“国家生物经济新基地”的全新目标,开展了“助力龙江区域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

    调研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多层面座谈会、咨询行业专家、深入高校院所企业等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发现以下短板弱项。一是研发端存在问题,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创新供给质量不高、研发投入较低、全过程科学管理制度体系仍待完善。二是产业端存在问题,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协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不强。三是人才工作存在问题,生物科技人才结构出现断档,学科梯队培育和建设待加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待完善。针对问题,黑龙江省科学院党组研究提出以加强科技自主创新,推动龙江区域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具体举措。

    首先,聚焦夯实科技赋能基础,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质量。一是加强谋划,选准科研方向。制定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专项中长期发展目标规划,重点谋划将基因技术、细胞技术、蛋白质工程、组织工程等技术方向转化为产业方向。二是实施项目驱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潜心科研,布局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力求重点突破一批生物领域基础前沿和颠覆性关键核心技术。三是构建需求导向机制,开展集成式创新。以政府、企业、市场技术需求为研发重点,整合省内人才、成果资源,发挥“协同系统性科研”作用,挂图作战,推进整体目标实现。

    其次,聚焦科技赋能主体建设,激发人才创新潜力。一是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用好“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政策,引进培育拔尖人才、技术骨干、后备人才,确保学科团队按照梯队式结构实现整体创新能力提升。二是鼓励基础性人才“换道超车”。建立项目试错、容错机制,完善长周期评价机制,鼓励耐得住寂寞、潜心研究的科研精神,不断提升基础性、前瞻性、原创性技术研究能力和水平。三是以市场化检验、提升应用型人才水平。建立科学可行的团队评价机制、经费使用机制、科技评价体系、薪酬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再次,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一是构建生物经济科研创新生态圈。以微生物、数字、生态、能源、食品等重点领域为引领,融合生物经济发展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市场导向、目标导向高质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二是与企业共建联合创新平台。以大项目带动产业研究院建设,挖掘科学问题,促进技术与需求转换,推动中试生产熟化,建立成果信息化平台。三是以区域为重点推动政产学研金介融合。以新技术升级传统产业,促进生物产品附加值提升,以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联动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制造等黑龙江生物产业升级。

    最后,聚焦科技创新协同,赋能区域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顶层谋划,构建高端生物经济智库。建立跨界融合的科研联合创新团队、专家咨询机构,建立高端智库,为区域产业发展及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撑。二是加强与区域龙头企业创新合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进园区、进龙头企业,构建产业联盟,协同大学系统化开展攻关,发展壮大区域产业集群。三是创新合作模式,助力地方产业升级。以生物经济“一极两区一带”整体布局为引领,围绕重点产业建立区域引领创新发展的科创中心,促进黑龙江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