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3日 星期一
构建支持企业基础研究的立体化政策体系

【纵论基础研究】

    ◎薛 姝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企业在基础研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有能力的企业处在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期,在应用性基础研究领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大。随着我国企业研发能力和总体实力逐渐增强,在新阶段应注重激发企业积极性,促进其开展并支持与自身发展需求相关的基础研究,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紧迫性日渐增强

    当前国际竞争加剧,国际科技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科技企业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机会,需要更加深入地开展、参与基础研究,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一是国际科技竞争形势决定企业必须开展基础研究。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企业过去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创新模式在很多情况下不再适用,必须自力更生开展基础研究。尤其在某些“领跑”“并跑”领域,基础研究能力、基础研究成果对产品端的支撑,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决定了企业能走多远,甚至决定了企业的生死。

    二是有组织推进基础研究需要企业加深参与程度。应用性基础研究方向需要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也需要与产品紧密结合,才能够缩短科技创新从“1到100”的进程,提高基础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有组织推进基础研究将成为新阶段基础研究的重要形式,企业无法置身事外,需要积极开展基础研究,支持基础研究,参与到基础研究方向选择和研究成果产品化的过程中。

    企业基础研究的总体能力尚有待加强

    当前,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逐步开展基础研究。但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总体能力还不够强,在经费投入、人才供给、产学合作等方面需要更多的政策引导与支持。

    一是企业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投入。当前企业为保持自身持续发展能力,不得不加强对关键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并不断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基础研究中。但我国企业的发展历史、开展基础研究的历史都相对较短,尚未能积累特别深厚的基础研究根基,加之基础研究的公共属性,决定了企业难以持续、高强度地对基础研究进行投入。因此需要对开展基础研究的企业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

    二是企业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人才。当前我国企业基础研究人才总体不足,导致企业自身基础研究能力不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能力也不够。即使企业有意愿、有能力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基础研究人才短缺的情况也会影响投入效果。因此,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人才到企业中去,全面提升企业基础研究能力。

    三是企业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合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反映,彼此在科研合作方面仍然“隔着一条河”。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更多体现科学性,而企业则希望研究成果体现产品性,能够直接投入生产或直接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为此,需要有效促进基础研究领域的多方合作,尽快缩窄“河道宽度”,搭好连接两岸的“桥梁”。

    发挥政策效能促进企业搞好基础研究

    支持企业进行基础研究,是促进我国基础研究水平总体提升的路径之一。促进企业支持基础研究需要综合的政策措施,将企业基础研究支持政策落到细处,利用好各类政策工具,打造“顶层引导、中层服务、底层支撑”的立体化政策体系,打好政策“组合拳”,充分发挥政策效能。

    一是发挥规划、项目等政策的顶层引导作用。在制定规划之初就引导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将企业基础研究资源和行业发展需求,有效整合到国家总体基础研究发展中来,发挥企业“出题人”作用。同时,在国家、地方各类科技项目指南编制执行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的基础研究意愿和能力,进一步拓宽企业参与科技计划项目的通道,增加企业参与科技计划项目的比例,以项目经费引导、支持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充分发挥企业“答题人”的作用。此外,充分发挥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优势,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与国家、地方自然科学基金合作,发挥企业“出题人”“阅卷人”的作用。

    二是发挥税收、补助等政策的中层服务作用。为企业减免税收,是国家促进企业基础研究的重要政策工具。目前已经实施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对激发企业基础研究积极性、降低成本风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还要探索补助形式的支持政策。如借鉴美国“种子基金”计划,成立服务于企业基础研究的种子基金专项,可包括基础研究前期资助、后期补助、创业服务等多种形式。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可以申请相关项目,获得相应资助,在获得研究成果后给予后补助经费支持。

    三是发挥平台、人才等政策的底层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各类平台对企业基础研究的支撑作用,如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允许范围内充分向企业开放合作,加快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并向企业提供有效服务。进一步畅通企业科研人才成长通道,各类人才计划适当向企业人才倾斜,探索优化企业科技人才职称评审方式,便于在企业取得良好成绩的科技人才可以跨越职称门槛,打通从企业进入高校或科研机构的路径,减少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入职企业的顾虑,让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人才“旋转门”真正转起来。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