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2日 星期五
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种田
包华武摄

◎潘锦华

    

    秋分秋雨天渐凉,稻黄果香秋收忙。再过不久,我种的60多亩晚稻就可以收了,看长势,今年的收成和往年差不多,也错不了。

    我今年85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鱼峰区里雍镇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已经连续种粮70年。我一辈子都跟土地打交道,经历了土改、包产到户、废除农业税,感觉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越来越重视。

    回想一年前,在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天,我还得到了一项荣誉——鱼峰区2022年度“十佳农民”称号,种了一辈子田,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政府能给我发个奖。

    1947年,我离开家乡跟随家人来到了里雍,靠租种别人的田地谋生。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跟种田结下了缘分。

    刚到里雍时,种田完全是“靠天吃饭”,一遇到洪水和旱灾,收成就大幅减少,甚至绝收,交完地租基本就不剩什么了。当时我的梦想就是,每天能吃到两餐稀饭一餐干饭,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田地是想都不敢想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土地改革,我们家分到了两亩田地,而我也很幸运地读上了书。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县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里雍镇也修建了琼林水库、只背水库、和村水库等好几座水库。

    那时候耕作都靠牛和人。但因为有了水利设施,种田就不完全“靠天吃饭”了,一年辛苦下来,能吃饱饭,比旧社会好多了。当时非常缺乏农业机械,为了提高耕作效率,党和政府就组织我们成立了互助小组,一起开展农业生产。

    一年到头,一大家子人都围着田地转悠。夏天割稻子是最难受的,稻叶刺得人浑身火辣辣的,烈日能晒到脸上脱皮,真的很不容易。每次割稻谷的时候我就想,如果有一天能用机械收割,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1980年,国家分田到户的政策出来了,乡里开始实行包产到户,我分到了六亩地。土地分下来后,家里人心里很欢喜,以后田归自己种了,我们有了更高的积极性。

    耕作面积扩大了,就需要机械的帮助了。我买的最多的就是微耕机,它重量轻,体积小,结构简单。以前用犁耕田都是把耙子绑在牛身上,牛在前面拉,人在后面指挥牛耕作。那时候一天一个人只能耕一两亩田,速度慢,而且农耕器具大都是木质的,土不会打得很碎。用微耕机一天就可以耕四五亩地,速度快,泥块打得更细。

    现在到了农忙的时候,我还会采用大型农业机械来耕种,一天就可以耕十几亩地,效率和以前比高太多了。

    有了机械的帮助,再加上农药和化肥的合理施用,打的粮食就更多了,现在不光吃得饱,还吃得越来越好了。

    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农民种田不用再上交公粮,每年还可以享受国家的种粮补助款。说实话,这一利好政策,我种了大半辈子田,做梦也想不到!

    我通过土地流转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种植面积,现在已经流转了60多亩稻田。现在种粮、购买农机都有补贴,我买了抽水机、收割机、微耕机等好几种农用机械,它们都是我种植水稻的“得力助手”。

    以前喷洒农药,都要背着重重的农药箱,顶着烈日手动喷洒。人容易中暑不说,直接接触农药对身体也不好。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我已经背不动那么重的农药箱了。

    现在,镇里成立了农机合作社,推广害虫智能化捕捉、无人机飞防作业、节水微喷滴灌系统等智能化技术应用。短短几年间,曾经“靠天吃饭”的庄稼人用上了智慧农业系统,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种植效率。

    作为农民,我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现在国家政策好,只要身体好,我就会把田一直种下去。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鱼峰区里雍镇农民,本报记者刘昊、通讯员包华武整理)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