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8日 星期五
挺进深蓝,看人民海军的强军航迹
海军山东舰编队执行海上训练任务。安妮摄

    ◎本报记者 张 强  通讯员 莫小亮

    如今,在南海、黄海、东海和西太平洋上,一艘艘军舰不舍昼夜巡航,一架架战机来回不断巡逻,在一线对峙、大风大浪中练战法,练体系,练攻防。海军舰艇出岛链训练已成常态,航母编队体系化训练持续推进,三大战区海军舰机定期砺兵大洋,创下参演兵力最多、训练要素最齐全、攻防难度最大等多项纪录。

    顺着狭窄的扶梯,从一层甲板直下3层,便来到无锡舰的“核心地带”。顿时,记者被震耳欲聋的主机轰鸣声所包围,体感温度也明显上升。

    这里是驱逐舰的“心脏”部位——燃气轮机所在地。在噪音与高温的夹击下,记者明显感到不适。

    “如果舰船开动起来,噪音会更大,我们都得戴上特制的耳塞。”燃气轮机专业下士王旭说,“虽然岗位艰苦,但能够亲眼见证中国海军一步步走向远海大洋,见证中国海军武器装备的更新迭代,能够站在海军最先进的战舰航行在祖国海防线上,就是我作为一名普通海军官兵最大的骄傲。”

    北部战区海军某驱逐舰支队所属的无锡舰是由我国自主建造的055型万吨驱逐舰,与南昌舰、拉萨舰和鞍山舰并称新时代人民海军的“四大金刚”。

    强军十年,非凡十年。4月下旬,记者来到北部战区海军某驱逐舰支队采访,深切感受到十年来,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新时代的人民海军全面建设不断提质增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海上威慑和实战能力全面提高

    持续巡航万里海天,夙兴夜寐练兵备战,对海军部队来说,早已成为常态。

    记者了解到,海军党委始终坚持把备战打仗作为第一要务,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大力推进战训耦合、体系练兵、科技练兵,加快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全面提高海上威慑和实战能力。

    近年来,海军着眼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特点,高质量推进以航母编队、核潜艇、两栖作战编队等新域新质力量为重点的海上力量体系建设,加速远海远域、新型军事力量融入作战体系,努力缩短战斗力生成周期。“基于能力的基础训练、基于任务的实案训练”等一批战法训法在部队广泛推广,一系列立足困难复杂条件的演习演练相继展开。

    能战胜战,是一支军队的根本价值所在。能战止战,来自实战实训的高标准严要求。

    4月上旬,山东舰航母编队赴西太平洋开展实战部署演练,舰载机频繁起降进行舰机协同、对海突击,从容应对外军舰机滋扰挑衅,在大风大浪、远海大洋中锤炼编队体系作战能力。

    如今,在南海、黄海、东海和西太平洋上,一艘艘军舰不舍昼夜巡航,一架架战机来回不断巡逻,在一线对峙、大风大浪中练战法,练体系,练攻防。海军舰艇出岛链训练已成常态,航母编队体系化训练持续推进,三大战区海军舰机定期砺兵大洋,创下参演兵力最多、训练要素最齐全、攻防难度最大等多项纪录。

    豪情满怀迈入“三航母时代”

    去年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命名。这是新时代人民海军转型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从2012年9月25日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交付海军,到2019年12月17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交接入列,再到福建舰下水命名,10年间,人民海军进入“三航母时代”。

    山东舰副舰长徐英至今清晰地记得5年前的那个壮观场景——海面上洪流滚滚,舰阵巍巍,48艘

    各型战舰劈波斩浪。

    2018年4月,徐英驾驶歼-15飞机,参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海上阅兵,这次阅兵也是海军航母编队首次以战斗编组形式接受检阅。

    “飞越整个航母编队只用了几十秒,但海军从成立之初的舢板小艇到今天的航母编队却用了70多年时间,那一刻我看到的不只是一支威武的航母编队,而是一部浓缩的海军发展史。”徐英说。

    巨舰擎梦,亮剑深蓝。从首艘航母辽宁舰,到自主设计、配套、建造的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再到首艘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弹射型航母福建舰,中国海军航母发展不断实现新的突破,航母编队体系作战能力在一次次突破中实现跨越提升。

    作为舰船在海上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海上补给也在实战淬火中不断跑出加速度,让舰艇走得更远、更久。

    前不久,某舰艇编队刚一靠泊军港,早已等候在此的北部战区海军某综合保障基地补给分队迅即行动,组织物资上舰。

    “真是及时!靠港没多久便完成补给,哪怕现在有紧急任务,也能立刻起航。”核对完上舰物资后,舰艇指挥员为补给官兵点赞。

    采访中,该基地主任刘博告诉记者,他们潜心研究“保障链融入指挥链、打仗链”课题,探索形成了“海上下订单、岸上先预置、靠港即补给”的新型保障模式,用前线思维和打仗标准提升综合保障质效。

    保障快一分,战场就多一分胜算。十年来,海军着眼建设一切为了打仗的后勤,持续推进重大战场设施配套建设,加强海上投送、海上补给、海上医疗救护等保障力量建设,构建起岸基、海上、岸海一体的综合保障链,为航母编队远航提供了有力支撑。

    打造新型人才方阵

    海边港口有一个特点——雾大。

    4月21日下午,位于黄海之滨的某潜艇基地港口海面上笼罩着一层薄雾。远远望去,码头上一艘黑黝黝的“庞然大物”若隐若现。

    正是在这个基地,声纳专家张友奎开始了自己的科研之路。他创新优化了声纳专业训练方法手段,提升了潜艇声纳目标识别能力,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水下攻防的瓶颈难题。

    张友奎的成长不是个例。该潜艇基地采取“指挥员+专家”模式,充分发挥团队科技人才“培养地”“孵化池”作用,建好用好水声数据智能化实战运用科研团队、维修保障技术支持团队、青年“创客”团队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进人才培养深度嵌入指挥链。目前,该潜艇基地有100余项科研成果应用于演训一线。

    在4月22日海军潜艇学院举行的开放日活动中,记者了解到,70年来,该院为潜艇和防救部队培养了一大批军事指挥和专业技术人才,其中百余名成长为共和国将军。近日,他们又启动了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度调整课程设置方案、创新建设素质培育体系,引领海军生长军官培养模式变革和质效提升。

    窥一斑而见全豹。这两所单位所取得的成就,正是海军着眼转型备战加速推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海军采取超常措施加快人才队伍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人才队伍与部队组织形态和力量运用方式高效匹配。舰载机飞行人才和航母指挥人才培养实案推进,空中战勤、水下攻防、侦察预警等专业人才培养质效全面提高,舰艇长等关键岗位人员培养模式不断优化,院士、高层次人才、高新科技骨干“三级培养工程”稳步推进,一批40岁左右的青年科技英才崭露头角,在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中担纲领衔,一大批科研成果成为催生战斗力的新增长点。

    记者看到,伴随着海军新型作战力量快速发展的大潮,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新型人才方阵正活跃在万里海疆,奋战在远海大洋。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