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1日 星期二
让创新的活力在企业奔涌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本报记者 刘园园

    【改革进行时】

    编者按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开拓创新,需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即日起,本报开设“改革进行时”栏目,聚焦各部门、各地方围绕科技创新推出的首创性、重大体制机制改革,直击改革针对的问题,讲清楚改革的动因、突破,呈现改革执行的效果,总结经验和启示,以为镜鉴,以飨读者。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成为新时期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三年来,国资央企着眼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蔚然成长,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切实增强,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快马扬鞭,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交出亮眼成绩单。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为创新松绑减负

    促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要先行。

    为此,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了《关于系统推进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激励保障机制建设的意见》,实施奖励加分、利润加回、激励加码、投入加大、减轻负债和容错减压、保障工资总额等一揽子政策,推行“军令状”“揭榜挂帅”“赛马”机制,给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通过全面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闯出一条老国企涅槃奋起之路。

    “这几年我们集团一直在推进科研内部市场化。”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王广涛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中国一重所属天津重型装备工程研究有限公司推行课题负责人“竞聘制”“承包制”“组阁制”,在技术路线、绩效考核等方面为课题负责人赋权,2020年以来累计48项课题实施了公开竞聘。

    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锐意转型升级,在全球油气服务领域承包商排名跃居第一。

    “我们实施了涵盖员工持股跟投、股权激励、科技型企业岗位分红、超额利润分享等多维度激励措施。”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集团所属五环公司实施科技型企业岗位分红,三年来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累计增幅分别达55.4%、109.8%,技术成果转化4.34亿元,人均岗位分红超过20万元。

    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同样不可忽视。

    “我们集团聚焦科研成果应用转化能力,探索出一套事业合伙人产研模式。”中国五矿所属湖南锂汇通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重洋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该模式建立起科研人员与科研项目风险收益绑定机制,允许科研人员以现金出资参与项目研发,同项目单位签订书面协议,约定各方出资比例、资金使用、项目核算、成果收益分配以及项目清算等事项,条件成熟并完成项目清算,可注册成立合资公司。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为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如何为原创技术的孕育提供奔流不息的源头活水?这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得不思考的重大问题。

    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实施《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意见》,确定首批策源地中央企业29户,明确军工企业作为军工领域策源地,鼓励其他企业自主开展策源地建设。同时,研究部署中央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专项行动,加强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颠覆性原创技术研究,推动中央企业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

    “我们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集团发展全局的头号任务,确立重点科研方向、攻关项目和时间节点,一项目一台账,一项目一团队,狠抓落实落地。”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集团着力推动打造深海深地、冶金工程、新能源、战略金属、数字化供应链5大原创技术策源地,部署实施20大矿产开发、20大冶金工程、10大金属材料、10大新能源材料和10大基本建设技术攻关,实现从市场“找项目”到创新“造项目”的转变。

    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则通过战略性整合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企业:该公司成员企业凯盛科技牵头组建玻璃新材料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大力发展显示材料、光伏新能源材料、特种玻璃材料3大产业,分别整合了海外归国科研团队、国际并购企业等优势资源,先后研发量产了柔性可折叠玻璃、新冠疫苗药用玻璃等关键材料,成为我国高端玻璃材料、薄膜发电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引领型企业。

    紧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凭创新掌握科技命脉

    要想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以来,国资央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行业领域关键卡点,实施央企攻坚工程,集中攻克了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探索形成了一套能够充分发挥国资央企整体优势的攻关组织模式,有力锻造了一支能打胜仗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鞍钢的粗钢产能位居国内第二、世界第三,我们通过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鞍钢集团科技发展部总经理刘丰强如数家珍:核电安注箱基板用钢、耐候耐极寒钢等实现全球首发;F级超高强海工钢、“复兴号”动车组转向架用钢等一批关键材料实现突破,引领我国关键部件自主国产化。

    “高强度研发投入、高端技术人才引进、高难度关键技术攻关,是中国化学工程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制胜三招。”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这些年,中国化学工程以被国外垄断、国内没有工业化生产的化工新材料为主要研发方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行“揭榜挂帅”和“赛马”机制,尼龙66关键单体己二腈、聚烯烃弹性体、“双氧水法”制环氧丙烷、高端环保催化剂、生活垃圾制氢、长距离储氢运氢等一大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打破了国外封锁。

    在能源领域,南方电网的重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特高压柔直穿墙套管、微型电流传感器等核心技术成功攻克;投运全国首条自主研制的新型超导电缆;首款全国产化电力专用主控芯片“伏羲”实现量产并入选央企十大“国之重器”;“5G+数字电网”荣获通信领域世界级大奖。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让创新的活力在企业奔涌……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