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用大数据找出弱项“靶标”,让训练直击“靶心”

    ◎郝明鑫  张煦晨  本报记者 张 强

    在战略支援部队某雷达站指挥大厅内的屏幕上,一条数据曲线突然异常波动。雷达操作手王兆鹏屏住呼吸,双眼紧盯荧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随后快速操作起来……

    初冬时节,一场“硝烟味”十足的常态化模拟演练在该站内拉开帷幕。该站自主设计研发的基于某测控设备模拟器的训练平台在本次演练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演练课目都是我在完成任务和日常训练中的薄弱项,从头到尾我都能感觉到满满的‘压迫感’!”走出演练大厅,王兆鹏长舒一口气,感叹道:“这样的演练虽然难度高,但结束后却有极大的收获。”

    “专业训练年年搞,就是高手吃不饱,新手够呛摸得着。”一直以来,该站官兵对专业训练的描述,深刻反映了该站存在的短板。

    “作为一个技术密集型单位,专业尤其重要。”该站领导向记者介绍,以往由于部队任务频次高、设备长期机动等原因,导致训练课目难统筹、时间难保障、骨干力量参差不齐,传统的普及性统一训练模式无法满足官兵需求。如何让专业训练快速有效地提升官兵岗位能力,成为横亘在该站加速转型升级路上的一座大山。

    经过调研,该站党委达成共识:向科技要战斗力,实现精准训练!

    精准训练既要发挥部队科技人员多、技术基础好的特点,组织骨干力量自主研发基于某测控设备模拟器的训练平台;又要将大数据分析理念运用到军事训练中,建立集任务执行数据、训练数据和考核数据为一体的数据库系统,用数据交互打通战训耦合的瓶颈。

    竖起弱项“靶标”,让日常演练直击“靶心”。以王兆鹏为例,在他上半年参加的任务和日常训练中,各课目的平均成绩是:常规操作95分、异常数据处理78分……大数据分析显示,他在异常数据处理方面较为薄弱;与此同时,王兆鹏在某任务中,还暴露出紧急状态下处理数据时应变能力较弱的问题。他的这些短板被数据库系统“捕获”,成为了确定他演练课目的关键依据。最终,训练平台将异常数据处理作为王兆鹏的主要演练课目,并根据其演练得分对后期训练计划进行调整。

    该站某分队负责人赵原说:“基于数据支撑的训练平台为我们找准了能力短板,让精准训练成为可能,大大提升了训练效益。”

    据悉,自该训练平台使用以来,该站官兵训练效率大幅度提升。原本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培养出来的雷达操作手,现在3个月就能通过战前考核,拿到上岗证书。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