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干旱,烈日炙烤着荆楚大地,庄稼“喊渴”。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湖北的旱情牵动人心。近日,农业农村部派出科技小分队,与湖北省粮食生产专家组一起,分赴荆门、襄阳、孝感等8个旱情较重的市州指导科学抗旱。根据不同作物、苗情,结合当地水利条件,部省专家提出适时灌溉保湿降温、病虫害防控及补种改种等措施建议,千方百计抗旱保秋粮。
抗旱妙计到地头
眼下,正值水稻灌浆关键时期。钟祥市文集镇部分稻田里,因无法灌深水降温,水稻在烈日下卷起了叶子,有的发生轻度穗粒瘟和纹枯病。
夏玉米也已进入灌浆期,存在无效穗棒、无效植株等情况;大豆也受到持续干旱影响。
针对水稻,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汪本福博士建议,对在抽穗和灌浆初期的水稻田块进行灌深水降温,有条件者尽量灌8厘米以上的深水。同时,进行叶面的肥药同施,做好病虫害防治,提高植株抗高温能力,力保后期稳产甚至高产。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员陶志强说,对乳熟期、蜡熟期的玉米进行补灌,可保障粒数、增加粒重;无灌水条件的地区以无人机喷洒叶面肥为主,增加粒重。“下午6时之后采用无人机全株喷施‘0.2%磷酸二氢钾+1%尿素+芸苔素内酯+杀虫剂+杀菌剂’的‘五合一套餐’,通过降温防治大小斑病、褐斑病、粘虫、玉米螟、棉铃虫,补充养分,促粒增重。同时,去除空秆和二三穗,改善群体通风透光环境,让有限的物质多向籽粒转运。绝收地块改种绿豆或鲜食玉米等短生育期作物。”陶志强说。
在孝感多地,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栽培中心主任宋振伟、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王林海、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徐华山等专家实地察看后,发现整体水源充足,灌溉条件好,总体长势正常。
目前,再生稻头季已收割完毕,田间水层较深;中稻多数进入抽穗扬花期,少部分进入蜡熟期,田间土壤水分较充足。专家建议,在后期降水不明朗的情况下,大部分田块要节约用水,暂时不用灌深水调温。
此外,坡地岗地种植的玉米、大豆等受旱情况较重,当地已印发相关技术指导意见,并组织农技专家送技术到田。专家表示,科学组织、精准调配水源,进一步覆盖抗旱死角,强化技术指导。专家组也为大豆开出早晚灌溉、叶面喷肥、高效杀虫等“处方”,以增加粒重、稳定产量。
用人工增雨等科技手段抗旱
申请空管,安装火箭发射架,实时监视卫星云图,工作人员严阵以待。8月17日,武汉江夏区安山街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站,一场人工增雨作业正紧张进行。
“嗖嗖……”4枚火箭弹携带催化剂呼啸而出,沿着东南方向钻进云层。约10分钟后,雨从天而降,滋润干渴大地。
“人工增雨成功!”江夏区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半小时,山坡街道降雨量达32.4毫米,湖泗街道降雨达28.2毫米,两个农业大乡的庄稼得救了。
不靠龙王靠科技。全省旱情肆虐,湖北各地紧急行动起来,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日前,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副所长、研究员王文生率部省专家在浠水县、团风县发现,得益于前期科学调度、积极抗旱,目前影响暂时可控。
据介绍,浠水县已累计投入抗旱资金2300多万元,调配抗旱机械20000台次,千方百计压渠水、调库水、蓄塘水、抽河水、提江水,开展抗旱保秋粮。团风县蓄水较充足,水稻总体受灾较少,仅有少数塝田缺水较重。
“对水稻,坚持采取抽水调温、保墒、喷洒叶面肥,并对病虫害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对芝麻,建议利用社会化服务组织使用灌溉设备进行简易喷灌;对于秋玉米,建议适当改换生育期短、产出更好的其他作物。”专家建议。
截至8月14日,武汉黄陂区农作物旱情受灾4.7万亩。专家建议,未来中稻可选择更耐高温品种,适当提早播期,并在拔节期提前深水护苗、喷施叶面肥等,尽量减少抽穗扬花期受到高温胁迫的影响;玉米灌水条件好的地区及时进行灌溉,加强病虫害防治;大豆及时灌溉,确保鼓粒期水分,避免高温逼熟,后期要重点关注病虫害的发生及影响,结合药剂防治保荚增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