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2日 星期五
杨友刚:训练到极致的“高原枪王”
◎本报记者 张 强 通讯员 蒋国语

    能被称为“枪王”,必有过人之处。在高海拔地区,1200米超远距离上,不论风向如何,他总是可以一枪制敌;在狙击专业领域,他探索总结了20余种战法、训法和数据,被武警部队乃至全军推广应用;他还培养出了200余名狙击教学骨干,徒弟们遍布全军各部队……他就是杨友刚,武警部队西藏自治区总队某中队副小队长,战友眼中的“高原枪王”。近期,杨友刚被授予“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称号。

    入伍之初,杨友刚被选拔到高手如云的特勤中队。在目睹了优良的反恐装备和队员们精湛的反恐技能后,他暗暗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当一名优秀狙击手!

    为了达成自己定下的目标,杨友刚坚持每天练习闭目出枪500多次,把水壶挂在手臂上练习抬臂两小时,用手指撑地做俯卧撑练习手指力量,把头扎在水里练习憋气,练习用针尖在大米上钻孔……在两年的时间里,杨友刚对潜伏、耐力、记忆等31个基础课目及基础狙击、应用狙击、战术狙击、夜间狙击等4类40余个课目,逐一进行超强度训练。

    荣誉见证成长。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杨友刚接连取得总队狙击手比武第一的成绩,并在武警部队举行的狙击手比武中一举拔得头筹。

    杨友刚说:“我们的驻地都是荒山,没有草丛和树木。实战中,很难在近距离找到适合潜伏起来狙击的位置,所以必须训练更远距离位置上的精准射击,也就是一枪制敌的硬功夫。”尽管荣誉纷至沓来,杨友刚却又瞄向了更远的目标。在他看来,因为高原战位海拔高,所以对练兵水平的要求应该更高。具体说来,就是射击时,弹道修正参数的可参考范围应该拓展到1200米。

    白天,杨友刚叫上战友们一起来到训练场。他每打一枪,就让战友们记录下相关的风力、弹道偏差等信息。晚上,他就查阅各类书籍,对比分析国外超远距离射击的成功案例。

    “弹着6点钟方向,距离2米。”杨友刚至今仍记得那天午后,他根据报靶完成了第一枪参数调整,准备下一枪的测试。

    “报告参数!”

    “全程西北侧风,可以射击!”

    “砰……”枪声打破山谷的宁静。

    “命中目标!命中目标……”几秒钟后,对讲机里传来兴奋的呼喊。

    瞄准镜中,杨友刚又看了一眼那块石头,上面是他之前做的标记,距离达到了1250米!

    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狙击手,计算能力必不可少,数学、物理更是必修科目。

    “不学不行,万一实战中遇到了需要计算的情况怎么办?”刚开始接触狙击理论学习,理论底子薄弱的杨友刚仿佛在看“天书”。他咬咬牙,刻苦努力,白天训练没时间,就晚上熬夜加班学习,从射击急需的力学和运动学知识开始学起。随着一次次的实践,他发现高原的空气密度、气压、重力加速度等都与平原地区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凭借一般规律参数,难以提高射击水平。为了突破训练极限,他不断研究这些高原射击课题。

    经历了艰苦的学习,终于,在不久后的一次比武中,杨友刚灵活运用数学和物理计算方法,测算出了弹道的射击诸元,成功命中了超高难度的狙击目标。

    始于兴趣、终于坚持、成于热爱。

    入伍19年来,杨友刚先后被表彰为“全军备战标兵个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武警部队十大标兵士官”。他还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累计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虽已荣誉等身,可杨友刚却有着新的目标,那就是“用自己的经验去培养更多‘高原枪王’”。杨友刚表示:“这正是我扎根高原该做的事业。”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