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09日 星期二
用科学为产业引航 上海张江科学城“三十而立”再出发
◎岑 盼 本报记者 王 春
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羲和”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张衡路、蔡伦路、祖冲之路、牛顿路、高斯路、伽利略路……初到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又名张江科学城)的人,首先会被这里的道路名称吸引。

    1994年,在张江高科技园区正式成立的第三个年头,一份上海浦东新区交通地名规划方案悄然出台,其中一句这样写道:“张江高科技园区的道路将根据中外著名科学家及一些高技术名词来命名。”

    科学先行,成为产业发展的引航灯。在20世纪90年代,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这种做法不仅在上海,在全国的开发区中也实属少见。但正是这样的远大目光和世界格局,为之后张江科学城的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日前,张江科学城迎来诞生30周年纪念日。30年来,张江科学城坚持开放包容,卓越创新,吸引着创新创业人才纷至沓来,融汇成张江科学城生生不息、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预见未来科学城的“模样”

    所有关于“未来”的畅想,都在张江科学城实实在在地发生着。

    张衡路上,复旦大学张江校区里一幢外表并不起眼的灰白色三层小楼坐落着全球首个跨尺度、多维度人类表型组精密测量中心。在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的分子表型组数据平台上,来自美国、欧洲、非洲、南美洲的科研数据,每天如潮水般实时涌来。该研究院人体成像与测量、睡眠与生物电、人体能量代谢舱、皮肤表型测量、感官评价等10余个测量实验室,会逐一检测分子蛋白质组、分子代谢组、细胞、语音、肤纹、肌骨系统等表型数据。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以下简称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紧邻张江科学城核心区域,与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以下简称上海光源)等多个国家大科学设施相呼应。

    “在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的基础上,我们又着手建设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又称张江国际脑库),它们‘一硬一软’,共同为研究搭建了坚实的数据底座。”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表示,两个中心致力于在上海建成世界最先进的影像研究平台和国际最大的全维度脑科学数据库平台,为开展脑与类脑国际前沿研究提供支撑。

    位于张江科学城的上海光源从2018年时的15条线站增至如今的27条,服务了15000项课题研究、30000多名用户,产出了许多科技成果:地下30米深,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正加紧建设,将推动我国光子科学从“跟随”到“引领”的飞跃;1拍瓦、10拍瓦,再到向百拍瓦功率迈进,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羲和”进入运行模式……张江科学城正在加速形成我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种类最全、功能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

    张江实验室、李政道研究所等一批顶尖科研机构扎根张江科学城;张江药物实验室、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等高水平专业实验室稳步推进;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处理器技术创新中心等带动产业链加速发展;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加速在张江科学城布局科研力量……

    筑就创新生态“引力场”

    在张江科学城,从来就不缺“奇思妙想”。在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微创)园区里,象征着创意与灵感的灯泡状大型建筑奇迹点孵化器高高耸立。“微创系”企业从这里纷纷孵化成功。

    7月15日,上海微创分拆的第五家子公司微创脑科学有限公司在港股上市。此前,上海微创已成功分拆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微创心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上市公司,还有一家子公司上海微创电生理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创板交表。

    “我们要把创新的源头根植在这里,让更多企业成长起来,形成真正的溢出效应。”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涛表示。

    30年来,张江科学城汇聚了约2.3万家企业、1800家高新技术企业、179家外资研发中心,从业人员约50万人,企业总营收突破万亿元,呈现年均10%以上的高增长态势。

    张江科学城核心地标建筑“科学之门”正在建设之中。建成后,它将成为张江科学城面向世界、欢迎全球创业者来此共建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象征和标志。面向未来,张江科学城正在担负起全球创新策源地的使命,向世界诠释其作为“科学城”的要义。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