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5日 星期三
抗病、高产且质优 我国育成小麦品种“全优生”

【成果播报】

◎本报记者 过国忠

    加快自主可控种源研发,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6月7日,从江苏省农技推广总站组织的扬麦30、34、39测产现场传出消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中下游冬麦区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培育”项目,经过连续多年协同攻关,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育成抗病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已在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种植面积占到50%以上。

    “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种植面积约3900万亩,占全国11.4%;总产1400万吨,约占全国11%。”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主任高德荣研究员说,该麦区是我国唯一的弱筋小麦优势产业带,适合发展优质弱筋小麦。但多年来,生产上赤霉病危害严重,不仅造成粮食严重减产,更是严重影响小麦绿色生产。其中,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年可使小麦减产30%—60%,严重的甚至造成绝收。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研究员程顺和看来,抗性、产量、品质大多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生产上很多品种呈现出“高产不抗病”“优质不高产”等现象。因此,加快选育抗病优质高产新品种,对于确保小麦优质高产,以及推动我国新型食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所从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综合性状协调”的观点,并集中力量开展攻关,先后育成了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综合性状好的扬麦系列品种。其中,扬麦5、158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年来,该所在实现抗赤霉病性与丰产性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解析品质、产量、抗性等目标性状分子调控网络,构建优质绿色高产多性状协同提升的精准分子育种技术体系,提出了实现赤霉病抗性和产量协同提高技术方案,并制定了不同育种世代品质检测指标和选择标准,明确了育种亲本选配原则,创新高效弱筋小麦育种技术体系等,加快了从源头解决赤霉病危害和弱筋小麦品质改良的进程。

    同时,该所还通过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中下游冬麦区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培育”项目的实施,与长江中下游育种科研单位共同针对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主要问题开展协作攻关,加强育种材料和方法的交流和共享,利用各自的优势和自然条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合作开展新品系的示范种植,不断攻克种质材料的赤霉病、白粉病抗性和品质等关键问题。

    据了解,扬麦系列新品种正大面积推广种植。其中,扬麦25在江苏累计推广面积达532.5万亩,已跃居江苏省红皮小麦第二大品种,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验收专家组组长、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郭文善介绍,此次专家组在江苏省东台市三个示范攻关点,经考察成熟期长势,听取生产情况和技术方案汇报后,对指定田块参照《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办法》,进行实产验收显示:中强筋小麦扬麦39亩产788.9公斤,弱筋小麦扬麦30亩产739.4公斤,中筋小麦扬麦34亩产750.9公斤。

    相关专家认为,这些新品都实现了高产高效,将成为长江中下游主产区主打良种,引导小麦生产走向高端化、绿色化、精品化。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