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05日 星期四
“道高一丈”,技术手段织牢反诈“防护网”
◎本报记者 何 亮

    “一年来,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9.4万起,打掉‘两卡’违法犯罪团伙4.2万个,惩戒失信人员20万名。”4月14日,在国新办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进展情况发布会上,公安部副部长杜航伟介绍,从去年6月至今,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实现立案数连续9个月同比下降,打击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杜航伟表示,尽管一年来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在严打高压态势下成效显著,案件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犯罪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诈骗手法加速迭代变化,攻防对抗不断加剧升级

    随着传统犯罪持续减少,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犯罪已成为主流犯罪。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局长刘忠义介绍,当前,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人们生产生活加速向网上转移,进一步加剧了案件的发生,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全球性的打击治理难题。

    而且,诈骗集团紧跟社会热点,诈骗手法加速迭代变化。“他们针对不同群体,根据非法获取的精准个人信息,量身定制诈骗剧本,实施精准诈骗。”刘忠义介绍,目前,公安机关发现的诈骗类型已经超过50种,其中网络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冒充客服、冒充公检法是5种主要的诈骗类型。去年以来,先通过刷单返利骗取群众信任,后引流至虚假投资平台实施诈骗的案件高发多发,被骗百万元以上的重大案件时有发生。

    此外,诈骗集团利用区块链、虚拟货币、AI智能、远程操控、共享屏幕等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更新升级犯罪工具,与公安机关在通讯网络和转账洗钱等方面的攻防对抗不断加剧升级。刘忠义表示,从通讯网络通道看,利用虚假App实施诈骗已占全部发案的60%,犯罪分子开始大量利用秒拨、云语音呼叫以及国外运营商的通讯线路实施诈骗。在资金通道上,传统的三方支付、对公账户洗钱占比已减少,犯罪分子大量利用跑分平台加数字货币洗钱,危害极为严重。

    筑牢反诈屏障,打造技术反制“杀手锏”

    针对电信诈骗,如何在技术层面防范打压?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局长隋静在发布会上介绍,去年以来,工信部升级启动“断卡行动2.0”,开通全国移动电话卡“一证通查”服务。截至目前,工信部已组织集中排查处置涉诈高风险电话卡9700多万张,清理关联互联网账号5700万余个,对全国物联网卡开展拉网式排查,一大批存量高危号卡得到全面清理。

    为织牢织密“防护网”,工信部组织建设信息通信行业反诈大平台,打造技术反制“杀手锏”。2021年,工信部依法处置涉诈域名网址104万个;联合公安机关打击“猫池”窝点2219个,缴获设备6807台,重拳清理诈骗作案工具。此外,工信部还建成12381涉诈预警劝阻系统,同步升级推出“老年人亲情号码预警”和“闪信霸屏预警”功能,大幅提升预警劝阻效果。

    个人信息泄露通常是被电信网络诈骗的开始,针对如何监管过度收集个人信息问题,隋静表示,2022年工信部将加快出台《工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管理规定》,研究制定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车联网、人工智能等重要领域数据安全标准,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监管。同时,针对涉诈、涉赌、涉网络黑灰产以及疑似恶意程序等不良App,工信部将组织开展App安全专项治理,建立不良App安全监测处置技术能力,形成“主动发现、风险预警、依法处置、监管追责”的全流程闭环治理体系。

    加大追缴返还力度,守护好人民群众“钱袋子”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财产安全。公安机关会同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部门建立快速止付冻结机制和涉诈银行账户风险监测拦截机制,尽可能多地止付冻结受害人被骗资金,同时建立大数据风控模型,对涉电信网络诈骗的风险账户实时开展资金拦截。刘忠义介绍,2021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紧急止付群众被骗款3291亿元,共追缴返还人民群众被骗资金120亿元。

    刘忠义表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诈骗分子利用三方四方支付、跑分平台、数字货币、贸易对冲等多种方式,不断改变转账洗钱手法,转账速度快、隐蔽性强,给公安机关追缴赃款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此外,资金返还的法律依据有待进一步健全,返还流程还需进一步完善。公安部将会同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部门,完善法律法规,健全风险监测机制,提升预警拦截能力,进一步加大电信网络诈骗被骗资金的返还力度,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