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06日 星期日
两会热词大家谈
代表委员话“双减”:要跳出“双减”看“双减”

◎本报记者 张盖伦

    “‘双减’是以作业和课后服务这样的小切口,撬动教育治理体系的优化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系统变革。”全国人大代表、谢家湾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重庆谢家湾学校校长刘希娅这次带来了学校五年级和七年级学生的课程表。课程表显示,孩子的体育时间充足,各类活动丰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刘希娅向科技日报记者阐释了她眼中的“双减”—— “‘双减’并非只局限于作业和校外培训。它既是站在政治高度实施的一项政策,也是一次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机会,更是一场关于教育观念教育技术教育方法系统优化的攻坚战。”

    “双减”之后,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刘希娅知道,一些家长的焦虑,其实是担心学生学习任务减轻后学校的教学质量。

    重庆谢家湾学校在近二十年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减负提质、素质教育育人路径,还获得了中国质量奖。在这里,小学早上九点、初中八点半开始上课;保证孩子每天近2小时的户外体育活动;学校下午几乎是社团和专题活动。“孩子们呈现出阳光自信、成绩优秀的群体特质。”刘希娅语带自豪。

    以“双减”为契机,老师将作业、课后服务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深度相融;引导课堂尽可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学校重塑作业观,作业全批全改、面批面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差异化布置作业。

    “教研成为‘减负’和‘提质’间最重要的杠杆。”刘希娅说,老师们的研究,涵盖作息时间人文性、教室布局科学性和小学中学学习方式差异对比和衔接等多个环节,涉及每一个教学流程,每一个孩子。

    刘希娅看到,“双减”之后,孩子们到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大自然的时间多了,学习负担轻了,心理也更加健康了。以前,家长觉得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都理所当然,“双减”之后,教育内卷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缓解,部分家长选择了理性。

    治本仍要变革教育评价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晓进在调研中也发现,仍有少数家长用“一对一”“众筹家教”等方式在补课,害怕孩子会落后于人。

    家长用请家庭“私教”替代校外培训,“费用翻番,负担更重”。朱晓进建议,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来满足家长对高质量教学的多元需求,同时,将优质的校外培训资源引入校内进行服务。

    多位受访者指出,推进“双减”政策,“治本”仍在于教育评价改革。

    朱晓进说,要加快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推进义务教育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落地,同步深化高考中考改革,确保命题方向与“双减”精神相吻合,让考与学相匹配。

    刘希娅也指出,要加大对各级政府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破五唯、“双减”等工作的专项巡视及督导力度;引导部分中学转变评价观念,由“数人数”“看指标生”到“看平均分”“关注每一个学生”。对违背党的教育方针的突出问题,可以由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她还希望,能优化中考机制,由教育部加强对各省市中考的统筹。

    “双减”,践行新教育理念的契机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多年来一直在推动“生活·实践教育”理念。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当前的教育面临三大脱节,即教育与生活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教学(学习)与实践脱节。“我们的教育,常常只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个脱节”现象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存在。周洪宇去过不少发达国家,考察他们的基础教育,发现他们都在努力解决脱节问题。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三大原理,试图解决脱节问题。周洪宇提倡的“生活·实践”教育源于“生活教育”,让学科课程与生活课程,学校与社会、家庭、大自然等进行多方融合,完成对人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

    “‘双减’成为一个绝佳契机,让全社会思考,我们的教育在减负担的同时还要增什么。”周洪宇认为,要增的,恰恰是能健全人的人格、能培养人生活实践能力的教育。简单来说,“我们的教育,要让学生既能动脑,也能动手”。

    也有人有疑问,两者能够兼得吗?

    周洪宇参与指导实验的深圳龙华区玉龙学校,实施“新生活教育”。学生上缝纫课、烹饪课和各种艺术、体育类综合实践课,学校里还有生活农场,供学生开展劳动实践。这所学校的学生,“考试成绩好,全面发展得也好”。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并不关心,只重视考试成绩。“这其实是一种短视和功利。”周洪宇强调,要跳出“双减”看“双减”。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就要站在中国教育、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去思考,未来我们教育的道路要怎么走。

    (科技日报北京3月5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