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14日 星期二
一万余件专利,转化的主阵地在哪里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车慧卿

    “如果人的心、肺出了问题,可以用这个机器进行体外循环来支持生命,然后再进行治疗。”说这话的是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刘淑琴教授。就在最近,她带领团队的“十年磨一剑”之作“应用于人工心肺的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泵”(ECMO)项目完成签约,成果转化额达到1.04亿元,迈出了ECMO国产化的第一步。

    作为一座拥有120年历史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山东大学每年对外输出的专利成果不少。上到首颗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下到顶尖建造技术集成体“港珠澳大桥”,众多国家级工程里都有山大成果、山大团队的身影。

    在近日召开的山大产业系赋能济南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上,山东大学有关负责人提到,该校山东大学现有专利转化资源1万余件。经过盘点,这些沉甸甸的专利相当一部分转化到了山东,落地到了济南。

    服务国家,服务地方,这契合着山大校训“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精神。

    从基础研究坚持做到成果转化,他们17年的努力成功了

    氧化铝陶瓷纤维具有热稳定性好、机械强度高、弹性模量大、抗化学侵蚀能力强等多重优点,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工程材料,可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和冶金等多个领域。2019年金秋时节,国家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陈代荣教授团队研发的“氧化铝特种陶瓷材料及相关应用”项目以创纪录的6000万元技术转让费将项目落到了山东。

    走到这一步并不容易。

    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陈代荣坦言:“我们这个项目是2002年开始做的,一开始进行的是基础研究,从实验室一步一步做到现在。”历经十七年,他们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国内在高性能纤维领域的重大突破,还建立了氧化铝陶瓷连续纤维的生产线,实现了成果转化。

    做科研需要顶天、立地,这一项目便是典型案例。

    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对山东大学来说,120年的历史进程,既汲取了脚下这片水土的营养,也在反哺这片土地的成长。

    早在2017年,山东大学便制定实施《山东大学服务山东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服务山东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划了服务智造山东、健康山东、文化山东、经济山东、海洋山东、教育山东的“六条路径”,为山东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精准化、订单式服务。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是科技,根本在人才。”山大校长樊丽明说,走进新的历史时期,服务山东不仅是山大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更是山大发展的重要战略和机遇。

    2003年至今18年来,以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李国祥为核心的内燃机燃烧及排放控制研究团队,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广泛的技术合作,解决了企业产品研发和市场应用中的难题,成为山东大学服务当地企业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

    它说明了一个道理:支持地方,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长期、细致、用心、持续。而山东大学更是通过制度引导确保这八个字真真正正落地。

    当社会需求成为立项要求,他们的横向经费“三年翻了一番”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能否引来足够多的大学生及创业人才、高端人才,是城市实现突破、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推动力。在采访中,记者得到一个数据:山大毕业生在山东就业人数约占总数的55.12%。

    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一座高校对地方的支持力度。而项目赋能,也是高校服务地方的重要标志。

    记者了解到,2017年,山东大学横向课题经费为2亿元,到了2019年,这一经费直接翻番,达到了近5亿元……在这其中,承担的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煤炭开采地下水运移与保护综合智能实验平台研制”重大横向科研项目经费达到5600万元,创近十年单项科技研发项目经费最高纪录;上文提到ECMO项目也以1.04亿元经费再度刷新山东大学单项科技合作新纪录。

    两个月前,山大产业系联盟组建启动。这一联盟是“山大系”服务当地雄伟计划的一部分。

    所谓“山大系”,是指山东大学深度参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充分挖掘师生、校友、校属企业、附属医院、基础教育等优势资源,凝聚“山大师生系”“山大校友系”“山大校企系”“齐鲁医学系”“山大基教系”力量,聚焦济青烟威地区发展迫切需求,推动学校科教资源与各区域重点战略精准对接。

    一万余件专利,转化的主阵地在哪里?

    在事关国计民生的国家级大工程里,更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山东战场上。

    此时此刻,山大人正用稳扎稳打的姿态推动校地同频共振,合作共赢。水到渠成的是,无论是该校人才的落地山东,还是横向课题经费继续翻番,都不是问题。而时间将证明这一点。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