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30日 星期三
爱和装备研发较真的导弹专家
本报记者 张 强 通 讯 员 张常伟 王 秦

    军中典型

    生活中的杨维忠既简单又随和,但对待科研工作,他却严格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对型号的需求论证、研试方案、测试数据等,他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这种较真和严谨,不仅笃定了他的科研信念,也感染着身边的科研人员。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没有什么比汲取新知识、取得新突破、解决新难题更让我感到欣喜和满足了。”6月下旬,记者采访导弹专家、火箭军研究院某研究所研究员杨维忠时,他没有过多客套,直接切入主题。

    作为一名奋战在武器型号科研第一线的军队科研人员,杨维忠可谓是荣誉满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火箭军第五届“十大砺剑尖兵”、科技工作先进个人。不久前,他又获得首届新时代练兵备战模范个人称号。

    苦心钻研,执著科研创新

    “型号工作无小事”。从技术骨干到研究室主任,再到型号总师,作为军方型号技术负责人的杨维忠始终将这句“口头禅”挂在嘴边。

    一次次技术方案拍板,一次次现场故障处置,一次次保障任务成功,背后是杨维忠日复一日地辛勤付出。

    杨维忠喜欢学习——

    熟悉的人都知道,杨维忠每年都会制定学习计划,无论多忙、多累,都不“欠账”。

    刚当型号总师那会儿,他自知仅掌握电子通信专业知识远远不够。为尽快融入角色,他用了2年时间“恶补”了动力、控制等8个专业的知识,查阅了100多本专业书籍,审查了近400份型号技术文件。

    杨维忠喜欢较真——

    一次飞行试验失利,尽管已经确认失利的责任主体在工业部门,可杨维忠却觉得作为设计主力的他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走下试验场,他立即带领团队开始了单调、枯燥的故障“归零”工作。那些日子里,杨维忠带领大家过起了“实验室—资料室—家”三点一线的生活。通过反复试验、多次求索,他们不但准确定位故障,而且还创新提出配套研制任务规划系统,开展目标适应性及实施瞄准点等研究。

    凭着这份对科研的热忱,杨维忠先后承担了重大导弹武器装备科研项目10余项,取得了一批开创性成果,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和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

    勇于担当,对待工作严谨

    生活中的杨维忠既简单又随和,但对待科研工作,他却严格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对型号的需求论证、研试方案、测试数据等,他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有一年夏天,某型装备研发进入关键阶段。经过深思熟虑,杨维忠提出了成像算法的3项改进措施。但由于时间紧迫,研制部门不同意更改。

    “型号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带着问题上战场,谁担得起这个责任?”面对压力,杨维忠坚持己见,并说服了军地领导,推迟3个月定型。

    然而,第一次设计方案评审,他的改进措施却没有得到认可。杨维忠没有放弃。经过认真计算、反复推演,方案的正确性再次得到了验证。最终,采用他和团队提出的设计方案,某型装备实弹飞行试验落点误差达到米级。

    杨维忠的这种较真和严谨,不仅笃定了他的科研信念,也感染着身边的科研人员。

    这些年,杨维忠带领科研团队,先后为多个导弹型号研制了成建制的机动作战指挥装备;开创性地实施了某状态下导弹的发射与飞行,首次实现了导弹自动点火发射,引领了某领域制导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创新了精导武器作战运用与保障模式;组织完成了多型导弹武器的立项研制、设计定型与批产装备,并交付部队担负战备值班任务。

    “目前,我们团队正在装备技术创新最前沿集智攻关。我们要用创新科研成果,向建党百年献礼!”坐在记者面前,杨维忠眼中有光。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