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过国忠 陈 曦 杨 仑
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要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何已难以满足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在人才培养上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做法和成功经验?6月2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政府部门、高校和企业负责人。
注重实践需求导向,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日前举办的“江阴数字化转型高峰论坛”上,专家们认为,当前,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最大的问题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已制约着重要科技领域的创新和高端产业的发展,必须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在江阴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赵志军看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尤其是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现在,大学培养出去的人才,到了企业往往用不上。这是传统培养思维模式带来的严重后果。高校人才培养仍停留在‘外包式’,也就是在学校由我来培养和管理,送出校门就不再管。一定要根据现实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形式,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把从高校培养转变为与企业后期共同育人,放大人才价值。”天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霍宝锋说。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洪霄告诉记者,当前,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主要有学校自培、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厂中校、集团化办学、校办企业、企业办学等几种人才培养方式,尽管职业教育呈现出多样化,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致使校企合作的深度还不够,既难以满足学校学生实训的要求,也难以达到企业用人的需求,严重影响着校企深度合作。
这些现实问题如何破解,让人才培养走向高质量?
“新工科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力量,是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工程创新人才,而其核心点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说,新工科下一步的发展,要从标准、结构、体系、方法、技术、课程、教材、评价等方方面面去突破,一定要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注重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人才培养,关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养成,让改革的实效真正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上。
据介绍,天津大学正以梯度式、差异化的方式展开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的实施,逐步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发力的格局,并以新工科建设为龙头,系统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这需要政府、高校、教师、学生、社会力量、产业界及若干相关者一起构建新工科教育共同体,在良性互动中共同推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教授认为,高校要千方百计做好人才引育工作,利用好各种人才政策,有计划地引育符合国家需求、学科建设的优秀人才。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要为他们的成长进步破除藩篱、搭建舞台,鼓励他们积极申报各类人才项目,开展前沿创新研究,让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突破培养常规,为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
站在全球制造业视角,如何让数字创造价值,打造制造业新技术,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人才的终身价值成长?
围绕新工科人才培养,天津大学率先发布了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融合中国特色新文理教育、多学科交叉的工程教育与个性化的专业教育,构建了从工程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全链条的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并建立首个校级引导性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平台,目前正在设计“储能科学与工程”和“智慧城市”两个校级平台。
“我们还启动实施‘TPCP’计划,既为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又为新工科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践依据,促进新工科教育理论与新工科教育实践融合创新以期实现新突破的计划。”李家俊说。
江苏理工学院校长崔景贵介绍,近年来,江苏理工学院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强化科研团队建设为抓手,主动对接江苏省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学校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在绿色制造和资源循环领域已经培养出了一批应用型、创新型的优秀人才。
长春理工大学校长杨华民告诉记者,去年长春理工大学与长春新区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双方合作共建了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按照每学年新增50万元额度标准设立了“新区奖学金”,先后开展了4次重点企业校园巡展及专场“双选会”,引进了300余名长春理工大学毕业生到新区创业就业,有效对接了企业用人需求。
“我们将深化校企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学科优势、专业优势、创新型人才的发展优势,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长春理工大学的应有贡献。”杨华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