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13日 星期四
井冈山下,那一抹红鲜亮如初
——记武警江西总队井冈山中队
◎本报记者 张 强 通 讯 员 曹先训 何宗卯

    开天辟地的脚步从这里出发——

    1927年秋,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根植在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上,武警江西总队吉安支队井冈山中队,始终把听党指挥作为强军之魂,模范践行为民服务宗旨,部队建设全面过硬,成为飘扬在革命摇篮的一面旗帜。

    五一前夕,漫山的杜鹃花争奇斗艳。科技日报记者跟随武警部队“红色印记”采访团来到这个中队,感受新时代红军传人的强军风采。

    把信仰作为照亮前路的灯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近日,一场“向党说句心里话”主题党课活动在中队如火如荼展开。

    90后战士卢得运,喜欢玩网游、追热剧,刚到中队不久就打起了当两年兵退伍回家的“小算盘”。

    一次,中队组织参观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两个故事让他深受震撼——

    凶残的敌人割去了中共莲花县委书记刘仁堪的舌头,鲜血流到地上。刘仁堪不能讲话,便用脚趾蘸着鲜血在地上写下了“革命成功万岁”六个鲜红的大字;

    身怀六甲的伍若兰,面对敌人吊打、插竹签、坐老虎凳、灌辣椒水等种种酷刑,大义凛然地喊出:“若要我低头,除非日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

    站在开国元勋、烈士照片墙和烈士英名录前,当听到井冈山两年零四个月的斗争岁月里,有4.8万多名革命英雄壮烈牺牲,3万多名烈士甚至连姓名都没留下时,卢得运的态度发生了质变。后来,他不仅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还成为支队小有名气的红色讲解员。

    站在大家面前,卢得运说:“当年的红军才是真正的明星!我一定要做新时代的红军传人。”

    这些年,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不管形势怎样变化,中队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兵,用井冈山精神建队育人,把优良传统变成红色基因种在官兵灵魂深处、血脉之中,成为官兵不懈追求奋斗的精神动力。

    能打胜仗才是“最美的样子”

    井冈山下通往茨坪景区的道路上,有一个名为“胜利的号角”雕塑,非常引人注目。

    胜利是对军人的最大奖赏,也是军人追求的最高荣誉。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提出红军是战斗队、生产队和工作队的论断。

    新城大捷后,红军彻底打败国民党军队的首次“进剿”。黄洋界保卫战,红军更是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

    几十年来,无论是担负固定勤务,还是遂行临时任务,这个中队始终坚持把履行使命任务作为对党忠诚的生动实践。

    还记得多年前的一个深夜,在通往罗浮山的山道两侧丛林中,埋伏着警惕的武警官兵。那天上午,3名持枪歹徒逃窜进罗浮山,井冈山中队奉命配合公安人员紧急追捕。

    时任中队长徐雄伟率突击队在此设伏。一连几个小时,他们忍受着蚊虫叮咬和饥渴,潜伏在草丛中。当3名歹徒趁夜伺机下山时,被官兵逮个正着。

    “能打胜仗是军人‘最美的样子’!”井冈山市委领导欣慰地说,“一次次出色的战例表明,井冈山的武警官兵就是犯罪分子最大的克星!”

    打赢本领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是靠训练磨砺出来的。近年来,该中队先后在各类军事比武中5次夺冠,7人获得“勇士勋章”,13人被表彰为“训练尖兵”,圆满完成30多项大项任务。

    为民情怀在坚守中流淌

    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井冈山的乡亲们“把最后一个儿子送去当红军、把最后一碗红米送去做军粮、把最后一尺土布送去做军装、把最后一碗盐水用来救伤员”,谱写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动人乐章。

    如今,接过红军的枪,中队官兵把初心化作行动,擦亮“来自人民为人民”的红军本色。

    “红军在最困难的时期,仍想着让老百姓吃饱肚子,我们作为红军传人,反哺老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支队政委秦智勇介绍,中队经常利用节假日,组织官兵走进敬老院,开展清扫、理发、洗衣、晒被等活动,每到农忙时节,帮助农户插秧、割稻、晒谷。

    中队附近住着一位严炳光老人,子女常年在广东打工。战士们看到大爷年纪大了,有空就会上门帮助打扫卫生,拉拉家常,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这些年,每到老兵退伍时,严大爷都会早早起床。等退伍老兵经过他家门口时,他就点燃一挂鞭炮,在爆竹声中目送战士们远去。“空巢老人送亲人”的故事在井冈山传为佳话。

    近年来,这个中队先后被武警部队授予“井冈山模范中队”,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井冈山爱民模范中队”荣誉称号,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13次。驻地群众饱含深情地说:“在你们身上,看到了当年红军的影子。”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