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23日 星期五
没有高科技,造不出“最强”盔甲
小白村
视觉中国供图

    大航海时代

    板甲,顾名思义,就是整块板的甲胄。全套的欧洲板甲要从头包到脚,把人包得像铁罐头一样。板甲之所以能在14世纪以后快速普及,是因为欧洲金属加工技术进步很大,尤其是引入了高炉和水力锻造。

    1450年,德国人发明金属活字印刷,颠覆了世界。而另一种金属产品——板甲,则更让500年前的欧洲人兴奋。

    板甲,顾名思义,就是整块板的甲胄。全套的欧洲板甲要从头包到脚,把人包得像铁罐头一样。

    板甲让欧洲军队打遍天下无敌手,也催生了现代的火药枪支。但板甲消失得也很快,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西班牙人的壳,土著真的砍不动

    1521年4月初,麦哲伦来到菲律宾宿雾岛。这里人烟繁茂,商业兴盛。当地酋长说,西班牙人使用港口,应该交钱。

    在当地使者的面前,麦哲伦命令一个人穿上板甲,另一人拿刀枪对着板甲又砍又捅,连个印也没砍出来。使者马上表示:酋长不要钱了,还要向西班牙国王上贡。

    后来,麦哲伦跟酋长关系很好,送了一套板甲给他,还提出要带几十个板甲大兵,去征服邻近岛屿的1000多个土著勇士(他最终因此送了命)。

    这不是麦哲伦第一次用板甲炫耀武力,他一路上都这么干。当时欧洲人环球探险,就喜欢向原住民炫耀盔甲。因为,板甲的防护力,远远领先世界。

    麦哲伦环游地球的同时,在今天的墨西哥,西班牙人科尔特斯正带领600个同伴,征服拥有几万战士的阿兹台克帝国。尽管阿兹台克士兵十分英勇,但他们投掷的标枪,射出的箭,甩出的石头,伤不了穿着头盔板甲的西班牙人。

    10年后,西班牙人皮萨罗,更是率领100多个人,与印加帝国皇家卫队短兵相接,印加士兵当场死亡1000多人,西班牙人才死了几个。刀枪不入的板甲又立了大功。

    不要说是跟落后的美洲土著相比,就是亚洲邻居,也很羡慕欧洲人的板甲。当时,奥斯曼土耳其人和萨法维波斯人,都重金购买了欧洲板甲,并试图仿制,但只能造出雏形,离“铁罐头”还远。

    日本人也仿造了欧洲板甲,就是日本战国时期大量上阵的“南蛮胴”,但并不得欧洲板甲的精髓,实质是小一号铁片拼出来的“假板甲”。

    英法百年战争,锁子甲挡不住长弓

    从古希腊起,欧洲军人对盔甲一直很上心。希腊和罗马有少数的青铜胸甲,但不普及。罗马士兵穿的,一般是分片的、拼搭起来的片板甲。罗马灭亡以后,发达的冶金业消亡了,欧洲军队的装备退化了不少。

    中世纪,欧洲人逐渐普及了锁子甲:就是一个个铁制的小圆环串联成的罩衣。它制作比较简单,防护效果还不错。

    从1000年前到500年前,锁子甲在全世界都受欢迎,从中亚到欧洲,是骑士的标配。

    直到14世纪中叶,欧洲骑士依然主要穿锁子甲,或者是衬着铁甲片的布衣。偶尔也使用一种形似龙虾壳的片板甲。但这些甲都不能保证无死角的防护。

    欧洲逐渐升级的内部战争,让传统的锁子甲不堪重负。首先是英法百年战争。它是一场打打停停,旷日持久的对抗,从1337年打到1453年。一开始,最难以对付的可怕的武器,是英国长弓。

    英国长弓是当时力量最大的弓,锁子甲挡不住它射来的箭。1346年的克雷西战役,法国骑兵16次冲锋都被英国长弓射了回去。1500名穿锁子甲的法国骑士阵亡。随后几十年,法国人一次次倒在长弓下无计可施。

    板甲精益求精,战时大放异彩

    大约在14世纪90年代开始,板甲兴起,并在英法战争中大放异彩。与锁子甲相比,板甲重量差不多,但防护水平却好很多。

    以前的士兵,没见过这种弧线穹面的大铁片,正面1片(或者2片),背面1片,就将上身包住了。弧面设计,让砍上来的刀,戳上来的枪和箭头,都偏移角度。而且板甲基本不贴着身体,穿着更舒适;即使被重击,打到变形,也不一定会伤到人。

    用上了板甲,锁子甲就被束之高阁了。从公元3世纪到14世纪末,锁子甲和札甲(小块金属拼搭的甲)变化很小。但板甲刚一诞生,几十年就演化出许多形状和设计,百花齐放,精益求精。

    比如说,通过关节部分的精细处理,骑士穿上板甲,并不笨重,仍可以比较自如地运动。再比如,板甲造得很薄,一般只有2毫米厚,但性能依然出色。

    一开始板甲是意大利米兰造的,为了就近供应英法战场,米兰人在尼德兰设了车间。尼德兰工匠水平也很高,改造了板甲形态,增加了能抵挡打击的瓦楞褶皱,在“米兰式板甲”之外发展出“哥特式板甲”。前者看着更精致,后者更简朴却也耐造。

    1415年的阿金库特之战,穿着板甲的法军骑士们,顶着英国长弓的箭雨冲锋。2000多法军骑兵,每人平均要承受英国长弓射出的10只箭。结果除了少数人被箭射中了铠甲的缝隙伤亡外,其余人丝毫无损。

    板甲快速普及,全靠高炉和水力锻造

    板甲之所以能在14世纪以后快速普及,是因为欧洲金属加工技术进步很大,尤其是引入了高炉和水力锻造。普通板甲只需要锁子甲十分之一的工时就能造出来,可谓便宜有好货。

    高炉可以增加燃烧温度,将铁矿石烧成铁水。没有高炉之前,人们炼铁,基本是块炼铁——用木炭炉,将铁矿石烧成海绵状的半熔体,然后锤炼,将废渣挤压出去。

    中国很早就有高炉,欧洲人大概是在14世纪或更早学到了高炉技术,他们还用水力鼓风机去配合高炉。高炉铸铁取代块炼铁后,欧洲的钢铁产量大大增加。

    水力锻造也很关键。首先要说明的是,铁水倒在模具里铸出来的铁,或者说生铁,既硬又脆,不适合做工具。因此包括盔甲在内,铁器一般是用锻造的。

    要打出一整块结实的铁片,是挺累人的。过去靠铁匠抡大锤,敲打红色的铁胚。好几个人配合着敲打半天,不一定能敲均匀。

    而13世纪到15世纪欧洲发展出用水车带动大锤子,几锤就可以将铁胚砸得扁扁的,人只需要夹持着铁胚,调整角度即可。

    接下来,板甲工匠还要用10多种锤子,在常温下敲打铁片,慢慢敲出形状,这还是挺费时的。但毕竟最累人的苦活儿都由机器代劳了。

    因为应用水力,欧洲的盔甲便宜了很多。尤其是胸甲和头盔,连普通人也买得起,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外冒险者个个都穿戴。国王一次可以给几万人的部队配发板甲。

    但防护四肢的全身甲还是很贵——要保证关节灵活,需要更出色的手工活。贵族们定制一套板甲,相当于当代家庭买一辆坦克。中世纪的精美板甲也成为当代博物馆和军事迷的宝贝。

    好景不长,16世纪开始,随着火药枪支愈发先进,板甲不得不随之加厚,从十几公斤重,涨到二十几公斤重,可还是在百米外被火枪轻松打穿。最终板甲在17世纪后期和我们说拜拜了。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