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15日 星期四
“玉树将来会更好!”
——写在4·14玉树地震11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张 蕴 通讯员 徐晓韬 马 昭

    又是一年“4·14”,冰雪覆盖的三江之源透出别样春意。

    夜幕下鸟瞰玉树新城,扎曲河、巴塘河穿城而过,四纵十六横的街道上车水马龙、灯光辉映、霓虹闪烁,一座繁华的现代化都市尽在眼前,向世人展现着玉树传奇般的新生。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和热切期盼中,我们从苦难中站起来了。”年近50岁的阿赛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人。震后,他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在玉树与西宁之间运输重建物资。看到灯火辉煌、日新月异的新玉树,历经灾难和新生的阿赛百感交集、喜极而泣。

    11年后的今天,一个“天蓝、水清、草绿”的社会主义新玉树傲然屹立在青藏高原。

    牧民脱贫致富 生活越来越好

    “我很牵挂玉树,今天听了你的介绍,很高兴。我相信,玉树还会发展得更好。”3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青海省代表团审议时说的深情的话语,让远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通过电视观看新闻联播的藏族汉子尕玛松保激动不已。

    “当年习近平总书记鼓励乡亲们振奋精神、战胜困难、重建家园。如今,我们不仅过上了亮亮堂堂的好日子,还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幸福路。”尕玛松保是玉树市上拉秀乡加桥村党支部书记。2015年,在尕玛松保的带领下,加桥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整合了全村5466公顷草场,961头牛,走上了共同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通过电商平台,我们把藏牦牛肉干外销到了沿海城市。截至2020年底,合作社已分红56万余元。”尕玛松保自豪地说。

    近年来,通过牛羊入股、产品加工、电商平台为一体的合作养殖新模式,玉树州近3年村集体年均收入达320多万元。

    据统计,玉树地区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2970元上升到2020年的7000元,玉树所有贫困县摘帽,104个贫困村退出,12.9771万人脱贫,近31万人享受生态红利,1.8万人吃上了“文化旅游生态饭”。

    如今,玉树流传这样一句话:“现在的玉树,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受益的是群众,最满意的是供电服务。”

    助力绿色发展 生态越来越好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3月25日,玉树州治多县立新乡中心寄宿制小学的教室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走进教室,一股暖意扑面而来。“这是最像春天的冬天。”三年级学生才仁卓玛激动地说,安装了电暖气的教室里温暖如春,孩子们彻底告别了冻手冻脚的日子。

    电气化、现代化的取暖方式,成为带动玉树绿色发展的“新引擎”,开启了能源消费新模式。“2017年底实施‘煤改电’以来,煤炭及牛粪燃放量显著降低,截至今年3月底,玉树地区累计减少燃煤12万余吨,累计减排二氧化碳26.2万余吨。玉树市区环境空气优良率达93%,处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国网玉树供电公司总经理陈昀表示,清洁能源取暖在三江源核心区电能替代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绿色示范效益。

    玉树州生态环境局局长多加介绍,有了充足的电能输入与支撑,玉树州把工作重点放在绿色生态发展上,相继解决45个贫困村、3.8万贫困人口、162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104个贫困村光伏扶贫项目实现并网发电,7.31万贫困人口受益。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