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01日 星期一
敢与死神掰手腕的“拆弹专家”
◎林 铎 韦 屹 本报记者 张 强
申修强人工排除手榴弹险情韦屹摄

军中典型

    奋斗在销毁一线多年,申修强不仅熟知200余种弹药的构造、技术参数、销毁工序及安全要求,精通11种销毁机具设备工作原理、检测修理和操作规范,更是从未停下对安全作业的探索。

    港产大片《拆弹专家2》于近期上映,片中“用生命守护生命”的拆弹精神让人动容,也戳中了观众的泪点。

    在联勤保障部队,也有这么一位“拆弹专家”。他就是申修强,桂林联勤保障中心某储供基地一级军士长。

    全军部队装备工作先进个人、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3次荣立三等功、所带班级荣立集体一等功……他获得的诸多荣誉背后,有着讲不完的故事。

    与死神打交道

    他总是冲在最前面

    一个专注的身影正在弹药拆卸间拔弹机前调试设备,在这间封闭房里,陪伴申修强的只有防爆灯、冷器械、灰手套和一本书。

    弹药销毁是一项“与死神打交道的工作”,销毁场的惊心动魄从来不亚于电影中的场景,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灾难性事故。20多年来,面对最危险的环节、最棘手的难题,申修强总是第一个冲上去。

    2010年,仓库组织对1万多枚危险性极高的火箭弹进行销毁处理。经过专家技术检查,有16枚解除了保险的火箭弹需要从库房转移到室外,构筑防爆墙进行销毁。但这些解除保险的弹药极具危险性,搬运中一旦弹药倾斜角度过大,任何轻微的撞击都有可能直接引发爆炸。

    紧要关头,申修强挺身而出:“这批弹药我当新兵的时候搬运过,还是让我来吧。”轻轻捧起、缓慢移动,他3分钟只能将弹药搬运40米。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脸颊滑落,直到最后一枚弹药被搬上工作台,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面对别人“你不知道弹药销毁的危险性吗?”的疑问,申修强总是回答道:“作为老党员和技术骨干,我必须在最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冲锋在前,这就是我的使命所在。”

    优化拆弹流程

    他用科技筑牢安全防线

    越是危险,越要探索筑牢安全底线的方法,敢与死神掰手腕的底气,离不开扎根岗位的刻苦钻研。

    奋斗在销毁一线多年,申修强不仅熟知200余种弹药的构造、技术参数和销毁工序及安全要求,精通11种销毁机具设备工作原理、检测修理和操作规范,更是从未停下对于安全作业的探索。

    2013年,申修强所在单位承担了10多万枚废旧手榴弹销毁任务,原来的拔弹机作业经常会造成手榴弹断柄,容易拉发引信(引爆装置)导致爆炸。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给战友的安全带来威胁,销毁任务也完不成。那段时间,申修强废寝忘食,在操作间里一呆就是一天,研究机具原理构造,和工程师沟通探讨。经过无数次论证、画了无数张图纸,手榴弹拔弹机改良版终于被研制出来,这项革新不仅顺利帮助单位完成销毁任务,还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安全离不开科技保障,更离不开制度落实。申修强不仅先后参与设计和实施了10余项技术革新项目,还带领销毁班破解了多个弹种拆卸销毁作业难题,梳理制定了弹药销毁工作流程70余种,人员设备操作规章制度10类28项,涉及岗位27个,全面优化了销毁作业流程。

    25年坚守销毁场

    他离家千里初心不改

    申修强出生在贵州偏远山村,19岁那年来到千里之外的海岛深山服役,一呆就是25年。不语的青山见证了这名老兵的忠诚与热爱。

    身为单位兵龄最长的战士,申修强始终坚守初心,像新兵一样严格要求自己:队列里作风最硬、训练时标准最高、销毁时冲在最前……

    2016年,单位组织业务技能比武竞赛,有一个科目需要将80多公斤重的弹药箱抬到作业台上。患有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的申修强,每次搬起弹药箱都疼得脸色发白、浑身出汗,久久站不起来。大家都劝他不要硬扛,他却说自己作为班长,不能给班里拖后腿,硬是咬着牙跟大家一起拼。在他的带动下,战友们都铆足了劲,最终在比武竞赛中获得了该项第一名。

    对工作爱得多深,对家庭亏欠便有多深。谈及家人,这名官兵眼中山一样伟岸的“兵王”不禁红了眼眶。父亲病重,身为骨干的他因为任务重难度大,未能侍奉身旁;妻子怀孕,正值单位技术革新项目攻关,他短暂陪伴后又奔赴一线……

    妻子冉秀兰从不在申修强面前流露出担心的情绪。这么多年,申修强有很多可以离开这个危险岗位的机会,但他选择了坚守。对于丈夫的选择,冉秀兰全力支持。伉俪情深,2019年,申修强家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韶华易逝,初心不改。每一次执行任务前,申修强还是会紧张,依旧会习惯性地在本子上写下对家人的心里话,但一踏上销毁场,他便把害怕丢在脑后。他告诉记者:“我知道自己的责任,这是我的选择。”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