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0日 星期四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成为“避险港”“要素池”
宜昌中小微企业发展有“靠山”
本报记者 刘志伟 通讯员 郭士俊
宜昌市精细化工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中心技术员操作气相色谱仪分析有机硅产品成分
付蓓蓓摄

    “我们企业每年都有几千吨的五倍子废渣,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支持下,通过生物发酵,将倍渣加工成有机肥,每年从倍渣里可捡回上千万元。”11月27日,湖北省宜昌市五峰赤诚生物科技公司综合管理部经理张品德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在宜昌市五峰赤诚生物科技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袋袋有机肥正由叉车运送到仓库。张品德所说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宜昌市依托安琪集团、宜昌人福、兴发集团组建的生物技术、仿制药技术创新、精细化工技术创新三大公共服务中心。公共服务中心专为行业内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管理、孵化等服务,帮助宜昌市五峰赤诚生物科技公司解决废渣处理技术难题的就是其中的市生物技术服务中心。

    合作“避险港”,化解经营风险

    位于兴山县的宜昌科林硅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硅油生产及产品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由于市场及生产技术原因,生产一直不饱和,该企业决定将自身全权委托给刚成立的市精细化工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管理。

    2019年10月,市精细化工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中心正式托管企业后,安排技术力量常驻企业,重点在技术研发、设备改造、工艺优化等方面对企业全面改造升级。

    服务中心投资360万元,建立甲基硅油和乙烯基硅油产品应用实验室,对照瓦克、信约等国际一流企业产品标准,查找原有产品的技术短板、质量差异,进行工艺优化和产品质量提升。

    服务中心有机硅新材料技术服务平台负责人李书兵介绍:“现在企业的产品适应性大大提高,除了用于传统硅硐密封胶外,还可用于电子材料和食品加工等领域。今年企业的产量同比提高20%以上,客户增加到30多家,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1—11月仍然实现销售收入1.25亿元,利税594万元,首次实现扭亏为盈。”

    据悉,三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分别与业内企业建立合作机制,与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3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深层次合作关系。围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标准制定等职能职责,制定出台服务流程、工作细则、绩效评价办法,通过“内外发力”从“服务本企”到“服务行业”,从“技术服务”到“综合服务”,逐步形成产业化应用体系,真正实现“大手拉小手”“大带小、强帮弱”,有效对冲各类市场变化,降低了经营风险。

    共享“要素池”,提供更强支撑

    “我们重点帮助企业解决影响发展的关键难题,在原料质量把关、生产工艺装备改进及科技发展战略制定方面,为企业发展助力。”9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在宜昌“院士专家服务中小微企业对接座谈会”上表态。

    陈坚院士及另外14名专家博士通过三大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直接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服务产业发展的愿望。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张和平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白逢彦、中国科学院院士舒红兵等同服务平台对接搭建合作创新机制。

    “在宜昌市,像这类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载体的人才承接方式受到企业的欢迎。”宜昌市科技局资源配置科科长李纪介绍道,“人才、设备、资金、技术、专利、数据,这些核心生产要素,都可以通过三大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聚集、分配,更有效地推动要素共享,为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三个技术服务中心组建以来,不仅有效解决了企业技术上的‘瓶颈’,也为企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宜昌市科技局副局长王代红介绍,截至目前,三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为全市中小微企业提供物质检测1100余次,标准制定20余项,样品检测4000多件,为企业解决发展中的技术性难题90余个,给相关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1亿元。

    宜昌市生物技术公共服务中心通过科技援藏,在山南市建立了援藏分中心,2020年8月底,援藏分中心一期实验室投入使用,已完成山南核桃油生产工艺升级、核桃粕深加工工艺研究,以及西藏微生物资源地调研和采集工作,正在抓紧建设二期实验室。

    在推动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同时,安琪、人福、兴发三家企业也实现了自身的高速发展。2020年前三季度,安琪集团销售收入达到64.26亿元、利税15.72亿元,宜昌人福销售收入34亿元、利税14亿元,兴发集团销售收入152.2亿元、利税8.57亿元。因为服务中小微企业力度大,宜昌市科技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今年在全市580家企业满意度调查中综合得分第二。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