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5日 星期二
筑牢新时代防灾减灾安全墙
张景阳

    科技观察家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考察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在抗御自然灾害方面要达到现代化水平。

    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产生存与发展的永恒课题,国家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效果,是综合国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之一。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将科学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广泛应用于抗御自然灾害中,将抗御自然灾害不断推向现代化,是确保社会稳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实现抗御自然灾害现代化,首先要提升公共安全精细化水平。公共安全精细化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着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大小,更是提升国家整体公共安全的基础。随着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基本建成,我国应急能力建设已见成效,自然灾害监测预测预警时效性和准确性明显提升,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研判和控制成效明显。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晰地看到,面临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频发和多发,提升公共安全精细化水平仍任重道远。各地各级政府仍要在体系建设的精细化分工上做文章,做好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的具体落实,大力推进公共安全保障的思路理念、体制机制、方法措施和技术装备创新,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要通过科技和管理的有机结合,运用现代化技术平台和应急技术装备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切实提高公共安全体系精细化水平。

    实现抗御自然灾害现代化,要充分依靠和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加强灾情分析研判能力和处置能力。防灾减灾现代化,离不开技术支撑。近几年来,国家气象局利用卫星观测技术和现代化预报模式,多次对登陆我国的台风做出精准预报和实时警报。无数事实证明,虽然自然灾害的发生非人力所能控制,但是只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灾害的影响就可降到最低。近些年来,我国的卫星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现代化通讯信息技术、减灾工程质量探测技术、防灾御灾建筑技术等高新技术都有了长足发展,有些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将这些技术集成创新并广泛应用于抗御自然灾害的网络建设、人员建设、装备建设中,是实现抗御自然灾害现代化至关重要的一环。

    实现抗御自然灾害现代化,还需要通过科学谋划和管理,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应对自然灾害,显然不是一人一地之力可以实现的,而需要把全社会的力量凝聚起来。因此,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强化综合减灾、统筹抵御各种自然灾害;要坚持党的领导,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自然灾害防治格局,彰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要围绕中央提出的目标任务,把握重点、抓住要害,着力从健全统筹协调体制、健全属地管理体制、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参与机制等三个方面发力,扎实稳步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现代化。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