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1日 星期五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刘琪瑞

物种笔记

    老家的南园上,母亲春天点了几窝葫芦,到了盛夏,一只只碧绿绿、毛茸茸的葫芦从枝叶间垂挂下来,荡荡悠悠的,煞是喜人,它们摇呀摇呀,把和爽的风儿摇成了绿色,把山清水秀的家园摇成了乡愁。

    葫芦在乡间极普遍,属葫芦科、葫芦属,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清明前后播种,经了几场甘霖,一棵秧儿绽发出藤蔓,沿着短墙、篱笆攀爬而上,生发出带着软毛的叶子和长长的须子,开出白灿灿的花朵,不经意间绽露出一只只小巧的毛葫芦,像一个个捉迷藏的孩子,躲在浓绿的叶蔓间偷笑。到了秋天,那些长圆的或扁球形、哑铃状的葫芦渐显木质化,这时节乡人即可采摘下来,制作用具或工艺品。

    葫芦古称“瓠”“匏”“壶”。《诗经》多有提及,如《国风·邶风》云:“匏有苦叶,济有深涉。”《卫风·硕人》里形容美女称“齿如瓠犀”。《国风·豳风·七月》说:“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小雅·南有嘉鱼》云:“南有樛木,甘瓠累之。”葫芦嫩时可食,有甘、苦之分,古人认为,甘者叫“瓠”,苦者叫“匏”。元代王祯《农书》中说:“匏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荤羹,可蜜前煎作果,可削条作干。”又说:“瓠之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无穷,烹饪咸宜,最为佳蔬。”可见古人是把葫芦作为瓜菜食用的。

    葫芦亦称“壶”“壶卢”,在甲骨文中或其繁体“壺”,皆为葫芦之象形字,这说明葫芦很早即是人们得心应手的天然容器。成熟的葫芦可制作多种生活用品,如盛具、酒壶、茶具。记得小时候,到了老秋,葫芦长成了个儿,长圆肚儿圆滚滚、白亮亮,母亲把它们摘下来晾得干爽,用一把小油锯,哧溜哧溜开出两个瓢来,掏掉瓤子,钻个眼儿,系个系儿,即可当作生活用具。长把儿的当水瓢,舀老井水也舀山溪水,那水裹着葫芦的清甜,吃起来美着呢!短把儿的,留着舀粮、舀米、盛饭,灵巧轻便,透着清爽的山野气息。村中老者还可做成酒葫芦,装满醇香的老酒,荡悠悠挂在腰间,下田做活或赶集上店,摸出来“吱儿”抿一口,解乏累、添气力。

    葫芦者,福禄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葫芦谐音“福禄”,它外形圆润饱满,肚大能容,万千福禄盛于一壶,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传古人新婚之夜,把葫芦一剖为二,用红绳将两瓢瓢柄相连,用以盛酒,夫妇同饮,表示从此连为一体,名为“合卺”,和现在婚礼上新人喝“交杯酒”是一个意思。传统年画或贺寿画中,铁拐李、福禄寿三星、太上老君腰间或杖头,都飘荡着一只金光闪亮的葫芦。

    葫芦品种繁多,人们可培育出许多奇形怪状的花样葫芦,通过绾结、雕刻、烫烙、彩绘、油漆、针刻、押花等多种技法,制作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葫芦工艺品,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不仅如此,葫芦还是一味中药,其花、蔓、须、瓤、籽、壳均可入药。葫芦花、蔓、须,味甘性平,无毒。在古代,葫芦还被用来盛药,因为它有很强的密封性,容易保持药物的干燥,使药物不易变质。民间即有“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的说法,说明葫芦早就有装药之用。《后汉书·方术列传》及晋代葛洪的《神仙传》里,记载了神仙壶翁教汝南人费长房学道,以药葫芦医病救人的故事,是为“悬壶济世”之典故。古代行医者无论走到哪里,身上都背着金色葫芦,如唐代药王孙思邈出外采药、行医时,腰间必挂一个药葫芦,表明其悬壶济世、造福百姓的宏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