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27日 星期一
四年了,合肥高新区交出这样一份成绩单

本报记者 吴长锋

    4月26日,天气晴朗,微风吹拂。

    4年前的今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在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习近平总书记观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集中展示时指出:这些科研成果,表明你们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动作快、力度大、成绩明显。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希望大家再接再厉、更上层楼。

    4年来,合肥高新区牢记总书记嘱托,不断提升创新能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培育新的增长点,高质量发展态势喜人。

    “我们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讲话精神,坚持把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高能级的创新引爆高质量的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以高质量的新经济支撑经济高质量运行。”合肥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宋道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4年来,合肥高新区不断推动优势产业裂变升级:人工智能获批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智能语音先进制造业集群试点、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四大“国字号”招牌;量子信息科技多项技术成果位居国际领先地位;集成电路获批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中国安全谷”成为全国第二家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哈佛八剑客”建立了世界最大的激酶靶点检测细胞库,打破国外垄断……

    “针对新经济产业链薄弱环节,我们进行延链补链强链。”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方向民告诉记者,2019年签约新经济项目超过400个、协议总投资超过700亿元。通过构建融通型产业生态,打造“链通高新”品牌,强化了新经济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园区战新产业产值2016年—2018年连续3年增长率超20%,2019年增长率达到18.5%。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17年在合肥高新区启动建设。一大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继落地,合肥高新区成为构筑国家核心战略科技力量的“重镇”。

    “我们充分发挥中科大、中科院等研究型院校‘集聚’和‘溢出’效应,建设了人工智能研究院、类脑智能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科大先研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企业培育、产业育成等融通并进的科学生态。”合肥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阚瑞告诉记者。

    4年间,合肥高新区引进培育了中科院重庆院合肥分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合肥研究院等40多个创新机构,累计建设各类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近100个,基本形成研究型大学、科研平台、科研人员、创新企业聚合发展的“类硅谷”科学生态。

    4年间,合肥高新区构建“三位一体”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推动高强度原始创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群和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构成了基础核心科学平台;离子医学中心、类脑智能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重点产业应用创新平台;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等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4年来,合肥高新区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新产业、新业态育成。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高阶AI技术能力和解决方案建设完成216项;类脑智能开放平台二期建成,“电力智能+端云协同融合创新平台”入选国家发改委2019年人工智能创新工程……

    “我们在产业发展路径上持续提升优化,形成‘平台型企业—原创新兴产业—区域创新崛起’三重递进、协同发展的组织模式,推动企业、产业和园区之间边界开放、结构重组和资源聚集。”方向民告诉记者。

    4年来,合肥高新区通过应用场景塑造,为新技术应用、新模式孵化提供试验空间和创新土壤。于是,“经济大脑”、智慧城市、未来教育、未来智造、量子应用等场景孕育而生。

    4年来,合肥高新区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原创性先导产业,诞生了中国第一颗5G毫米波滤波器、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世界首款AI+生物识别手环、全球首个量子计算云平台等,走出一条由科学—技术—创新—产业的边际效益递增的创新发展之路、由科学模型推动财富创造之路。

    2019年,合肥高新区在全国168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中排名第六位,连续6年稳居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中国声谷·量子中心”成为合肥高新区靓丽的名片。

    (科技日报合肥4月26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