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13日 星期一
盘活高校知识资产 全流程管理不让专利变“奖状”
本报记者 张 晔 通讯员 吴 奕
李耀明教授通过专利转让生产的联合收割机,已在多家龙头企业得到应用,近三年共销售86000余台,新增销售额69亿元、利润8.9亿元。
受访者供图

    防疫一线人员,吃饭问题怎么解决?疫情期间工人没有返岗,食品企业如何复工复产?

    快餐盒饭、速冻包子、饺子、糯米鸡、即食鸭……抗疫期间,深圳、重庆、武汉等地,由中央厨房提供、智能化全自动加工的美味餐食,源源不断地提供给防疫一线人员,而这种安全健康的餐饮服务,也成为中式餐饮加工企业实现智能制造转型的成功探索。

    得知成果应用到防疫工作中,江苏大学食品学院邹小波教授高兴地说:“我们高校科研人员上不了一线,就用科研成果来做战‘疫’的坚强后盾。”

    近日,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联合出台了《关于提升高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而作为教育部“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近三年来,江苏大学已实现发明专利转化616件。该校专利全流程管理的成果转化模式,不仅推动了校企、校地合作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而且提升了高校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转化率低于10%,要变产出为应用

    我国自2008年起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高校取得的专利数量持续增长,甚至达到欧美高校的5倍以上,但是高校的专利转化率却普遍低于10%。

    “美国高校的专利转化率在40%左右,对比我国高校的专利转化情况,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的专利还只是处于产出的高峰,没有真正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江苏大学副校长丁建宁说。

    “2个工人1个小时就能生产1320公斤的米饭,可以供4000人食用。”疫情期间,南京乐鹰商用厨房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米饭线、炒菜锅、洗箱机等自动化装备,应用在了湖北武汉中百生鲜物流园的中央厨房工厂。公司总经理张如波说起这套来自于江苏大学专利转化的装备,高兴得合不拢嘴。

    当前,我国餐厨行业普遍面临租金高、人工费高、原材料成本高、出餐效率低的“三高一低”问题,急需智能制造技术支撑转型升级。曾获得过中国专利优秀奖的邹小波调研后发现,现有的中式中央厨房更像一个简单放大的后厨,作业主要还是大量人工介入的半机械化流水线。

    邹小波认为“中央厨房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信息化的生产模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式自动化中央厨房成套装备研发与示范”项目负责人,他携手国内25家单位开展了联合攻关。

    经过近三年时间的研发,邹小波团队研究的项目目前已经在5家大型企业示范应用,开发中央厨房设备38台套,并形成示范生产线6条。在广州酒家集团利口福食品有限公司,广东人爱吃的盐焗鸡、大盘菜、广式靓汤等都实现了自动化生产。

    “专利只有转化了才能创造价值,现在要从专利创造转变成专利转化,注重输出高质量的成果。”丁建宁表示,高校作为创新源泉,要更好发挥成果供给的作用,就必须提高成果供给的质量,提升高效服务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关注重点对象,为“荣誉专利”贴身服务

    专利证书不是一张奖状,如果专利不转化,证书就是一张毫无价值的纸。

    在现有的考评机制下,一些高校教师“急功近利”,把专利当作评定职称、项目结题的工具,形成了一大批缺乏转化前景的“荣誉专利”。

    为此,江苏大学开发了基于生命周期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将知识产权管理融入科研项目选题、立项、实施、结题和成果转化等各个环节。

    “比如说,在专利创造阶段,专利培育和运营中心的团队就会进行专利布局和挖掘,对有市场化前景的方案进行及时合理的专利保护。”江苏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负责人唐恒介绍,对学校优势学科会加强专利导航分析,为重点团队提供贴身服务。

    2019年,“一种轴向喂入式稻麦脱粒分离一体化装置”发明专利,获得第二十届中国专利奖金奖,这也是我国农业装备行业首获该奖。依托这一专利技术,我国民族品牌的竞争力显著增强,外资品牌的高端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在我国市场占有率从80%缩减至20%。

    该项专利发明人李耀明教授来自江苏大学农业装备工程学院,他也是学校知识产权团队一直关注的重点对象。团队通过对国内外4000件农机专利进行分析,为农业机械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提供挖掘、培育、布局等服务,最终形成了一批核心专利。其中,仅李耀明这一项金奖专利技术已在多家龙头企业得到应用,近三年共销售产品86000余台,新增销售额69亿元、利润8.9亿元。

    “好的专利技术就像一颗优质的种子,经过专利运营工作的灌溉、施肥,这棵种子才能长成参天大树,造福社会。”唐恒说。

    丁建宁认为,知识产权工作不仅仅是科技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而且涉及到高校科技创新和考核评价的方方面面,“只有建立校级的管理体系,才能实现全面的统筹和协调。”

    确定权属分割,制约瓶颈逐一突破

    2016年,江苏泰州高港一家企业主动找到江苏大学医学院龚爱华教授,想要和他的团队合作做一款纳豆激酶功能食品。

    纳豆起源于中国,但日本产品却占据了国内80%以上的市场份额。纳豆激酶具有溶解血栓、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经过三年的合作,合作企业的产品供应了国内十多家公司,并出口欧洲市场,取得1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联合国内多家企业发起制定产品团体标准和产品检测方法标准,团体标准于2019年7月颁布实施。

    一个50万元的横向项目经过三年的运作,能取得这样的成效,龚爱华多少有点意外,同时他也庆幸,在合作之初,团队就已经谋划好核心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转让事宜,菌种、配方以及功能评价的相关专利归研发团队所有。

    过去,制约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视为国有资产,高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力得不到有效释放;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对科研人员和成果转化人员的奖励力度较小,激励作用有限;高校协同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合作的空间需要进一步拓展。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瓶颈逐一突破。

    目前,江苏大学已颁布《江苏大学专利分割确权管理办法(试行)》,推动在专利投资入股前的权属的分割,让创新团队最高能持有90%的份额。龚爱华的2个专利也成为学校最早一批进行专利分割确权的专利,他持有了入股前90%的权属份额,这也让他转化成果再无后顾之忧。

    制定专利分级标准、优化专利评价制度,强化对重点成果PCT申请支持、优化专利资助政策,启动专利确权分割试点工作……目前,围绕从创新端到应用端实施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江苏大学已开展系列知识产权制度优化工作,不仅为后端的专利转化奠定基础,而且也为科学确定个人和学校之间合理的权益分割和分配提供支持。

    截至2019年底,江苏大学近三年发明专利转化616件,占近三年授权发明专利量的23%;江苏大学维持10年以上有效发明专利145件,其中转化61件,转化占比42%。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