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02日 星期四
希望在前 我们必须向阳而行
3月31日,部分援鄂国家医疗队队员抵达北京。图为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医疗队队员在车上合影。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摄

    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得知院里组织医疗队驰援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时,我第一个报了名,我说,我是党员,我宣过誓,要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与患者聊家常,让他们安心

    3月31日 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 阴转多云

    王鑫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援小汤山定点医院医疗队队员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身为风暴中心的医护人员,义不容辞地扛起了肩上的使命和责任,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召必回,战能胜”。

    得知院里组织医疗队驰援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时,我第一个报了名,我说,我是党员,我宣过誓,要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我还记得,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盛典上,我身为医疗保障队一员,站在国旗下,胸口燃烧的那团赤子之心能够感受到:这是令我骄傲的祖国,我愿意为她而战。

    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双层手套和双层眼镜无疑是闷热厚重的,而小个子的我更是变成了圆鼓鼓的一团,我笑称自己变成了小号“功夫熊猫”,穿梭在隔离病房里。

    同事们惊讶于我的灵活,我笑了笑说这是经常观看视频和反复练习的成果。在隔离病房里,由于双层手套的隔离和护目镜的遮挡增加了穿刺难度,我练就了“盲扎”的技术,可以一针见血。为了练习,我戴着手套摸血管,找手感,家里人挨个被我拿来练手。

    抽血,取咽拭子,测体温……在工作过程中不一会儿身上就沾满了汗水,眼镜上也会布满一层水珠。

    在工作间隙还穿插进行着“额外”的陪聊工作。我保留着在病房里每天向患者问好的习惯,总是以一声“早上好”展开一天的工作。空闲的时候,我就和患者们聊一聊家常,内容琐碎而温馨,更多的是为了缓解患者的焦虑不安,给他们鼓励和信心。“每次和她说说话,都感觉很轻松,虽然看不见她的样子,但我从她的大眼睛里看到满满的笑意和温暖,让人很安心”,我照顾过的一名患者曾这样说道。

    为了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我还充分调动了自己的“艺术天赋”,在防护服上画上可爱的卡通动物,利用仅有的休息时间制作小巧的手工物件……我把自己满满的祝福和鼓励都写在了折纸卡片上送给他们,用这种方式传递温暖。

    其实,在岁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时,我们宣武医院骨科就迅速做出反应,成立了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核心组,做好相关部署,清点物资,排查隐患,核实人员,构建防控流程。骨科全体医务人员通过在线会议、视频学习、问卷反馈、实操演练等方式,多管齐下,强化防控知识和技能。大家纷纷报名支援一线,希望以毕生所学护卫生命。

    鲁迅先生曾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对于我及全体宣武医院的医务人员来说,生命所系,使命担当,责无旁贷。

    我在第一道防线工作

    3月30日 北京地坛医院 阴

    刘晓蒙 援北京地坛医院医疗队队员、北京同仁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

    “明天中午出发支援地坛医院有问题吗?”

    “没问题,早就准备好了!”

    3月18日,带着家人的嘱托和医院领导的关心,我来到了地坛医院。我经常自我提醒:服从工作安排,平安归来!

    3月19日,我被分配到地坛医院感染病急诊科工作,这里是筛查新冠肺炎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地坛医院的最前线!每天都会接待两三百名从机场转运过来的旅客,他们大都是从各国回来的留学生和旅行归国人员,年龄跨度大,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

    有时,我要穿着防护服在骄阳下工作六个小时,为被筛查者测量体温、血压、心率、血氧,同时问清他们的来源地和目的地。

    核酸检测的咽拭子采集是我以往未接触过的工作,要求筛查者露出鼻孔,也就是要面向操作者呼吸,老师反复叮嘱我:注意保护好自己!采样时间一定要够20秒,要保证每次采样的准确性,这是确诊新冠肺炎的“金”标准!

    每次采样的时候,筛查者都很不舒服,我会安慰他们:“放松点儿,坚持一下,很快就好!”有意无意地与筛查者闲聊几句,一是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二是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名从英国回来的16岁男孩,他说:“我在国外很紧张,看到祖国疫情控制的非常好,我就抓紧回来了,祖国才是我的家!你们真的太辛苦了!谢谢您!”

    我回答道:“欢迎回家!国家永远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和最温暖的港湾!”感染病急诊科诊室外墙上挂了一面党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奋战在党旗下,我的自豪感喷涌而出,自身也增添了无尽的力量!

    “走出隔离区,我忘记了疲惫,赶紧回想一天的工作,总结经验并与战友们交流分享,共同探讨穿脱防护服流程改进细节。”

    学习成长进行时

    3月29日 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 多云

    付玉娟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援小汤山定点医院医疗队队员

    即便已是三进三出隔离区,可潜伏的危机还是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回想起支援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工作的第一天,在出隔离区前,我的防护服突然脱不下来了。连接处怎么也撕不开,用余光看看,防护服似乎只剩薄薄一点连着了,“不好,马上就要暴露了!”内心不由得有些慌张。这时我想起临行前各位老师的嘱咐:遇到事情不要慌,冷静下来想一想。于是我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往镜子前走了一大步,对着镜子仔细查看,一点点小心地撕开防护服的黏性部分,终于拉链全部露出来了,悬着的心随即放下了。

    走出隔离区,我忘记了疲惫,赶紧回想一天的工作,总结经验并与战友们交流分享,共同探讨穿脱防护服流程改进细节。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目前已经找出2种改进方法。虽然我从事护理工作年头不短,但在小汤山医院和来自不同医院的战友们并肩作战,我依然能在工作中收获宝贵经验,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超越自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