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18日 星期三
奋战在重症救治一线的“急先锋”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抗击疫情侧记

本报记者 张 强 通讯员 李笑一

    3月16日上午9点,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牟劲松换好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和一次性医用橡胶手套,再次走向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区。他边走边回想救治危重患者的情况和治疗方案,生怕哪里还有什么错漏或失误。

    “随着疫情的缓解,虽然现在我们仅剩最后一例危重患者,但我们团队的治疗强度和精细程度并不减。只要还有一例患者,我们就不会有任何松懈。”电话中,牟劲松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

    科学救治,展开跨学科协作

    庚子之春,新冠肺炎疫情从武汉向全国蔓延。改革重组后的解放军总医院,理所当然地担起抗击疫情的重任,其中第五医学中心被确定为北京市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定点收治医院之一。

    1月20日,第五医学中心收治了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该中心迅速作出部署,在最短时间内腾挪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专区”。

    一场抗击疫情的阻击战在第五医学中心全面打响!

    然而,随着救治工作的逐步深入,医护人员发现一些新冠肺炎患者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成重型或危重型患者,他们虽然外表看起来状况还行,语言表达如常,但是相关检查显示这类患者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呼吸频率增加、脉氧指标降低、脏器功能异常。

    鉴于此,跨学科协作成为必然,重症医学科团队成为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的重要力量。

    1月29日,根据上级安排,重症医学科主任牟劲松紧急抽组医护人员,转战新冠肺炎患者病区。与此同时,解放军总医院党委组织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周飞虎、呼吸内科解立新和磨国鑫、胡兴硕以及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科赵敏等相关学科权威专家、职业治疗师,参加例行会诊和一线救治,加强整个团队的综合救治力量。在此基础上,牟劲松综合各相关学科优势,制定了疾病严重程度分层、病情动态评估、个体化呼吸支持和早期CRRT干预等治疗方案。

    “其实,救治新冠肺炎危重患者没有太多‘法宝’,大多数技术和方法都是以往用过的。关键是能不能灵活地应用所有救治最危重病人的经验、技术,能不能在最困难的情况下进行最精细入微的管理和治疗。”牟劲松说。

    危重病人更需要细心和耐心

    科学救治,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危重病人很多时候更需要医护人员的细心和耐心。

    一名因新冠肺炎突发呼吸衰竭的患者,病情非常紧急,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排出患者肺部和呼吸道存在的大量痰液,否则就只能气管插管。为此,牟劲松和他的团队需要不断拍打患者后背帮助排痰,而这一拍就是将近5个小时,终于将这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在新冠肺炎患者的危重负压病房,医护人员必须穿好两套密闭型防护服。进入病房后用不了多久便全身出汗、胸闷憋气,衣服湿透,眼镜或面屏也因为聚拢的湿气变得模糊。为了保持空气流通,病区外走廊的窗户终日敞开着。与湖北一线不一样的是,这里区域温度只有4摄氏度,晚上甚至低至零下4—5摄氏度,与病房温差较大,稍有不慎便容易着凉。

    护士长陈素红说:“我们的医护人员没有一个因为困难而退缩。”

    很多人并不知道,作为救治重症患者队伍带头人的牟劲松,前不久刚刚做完结肠息肉切除手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疫情来临,这位曾参加过抗击非典疫情和援非抗击埃博拉病毒的老兵没有丝毫犹豫。

    护士王丹原本打算让相恋6年的男友春节期间与自己父母见面,但这个计划因疫情被搁置。她没有告诉双亲自己要去抗疫一线执行任务,就匆匆返回单位。原计划春节假期后带父亲回北京治疗脑梗的护士刘雪松,提前结束假期回到工作岗位。而作为护理团队的带头人,护士长陈素红把14岁的女儿留给爱人照顾,每日带领全体护士开展精细护理。

    记者了解到,经过重症医学科一线医护人员密切协作,并根据第一医学中心几位专家的会诊意见,牟劲松团队已经收治了6名高龄且有多种基础病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其中2例有明显好转,2例已康复出院。

    期待他们更多的好消息!

京ICP备06005116